第231章 最后结算时依旧逃不过天命的收官——!(1 / 2)

雍正脸色缓和几分,点头应下。

不过,他忽然叹了口气

“算来算去,朕的时日不多了……”

虽然具体寿命未明,但从天幕里透露的讯息推算,

弘历二十五岁登基,如今已二十多,

留给自己的时光,恐怕只剩数年。

不是每位帝王都能看淡生死,雍正也不例外。

“主子!”

李卫早就看出些端倪,却不敢开口。

此刻听到雍正叹息,顿时眼眶发红,扑通跪下。

“主子!您可得保重身体啊!”

他苦口婆心劝着雍正,别再如此操劳。

雍正的勤勉,在帝王中算得上最出挑的。

若非如此,他也不至于只当十四年皇帝便撒手人寰。

“哎,命数既定,人岂能逆改。”

雍正幽幽叹息。

“朕的时光有限,可该做的事还没完成。

得抓紧了。”

他倒并未生出延寿的妄念,

只想在剩下的几年,将大事处理妥当。

……

乾隆时期!

乾隆望着天幕里的画面,脸上浮现出笑意。

听见自己被称作“幸福指数天花板”,心底升起一抹傲然。

的确,从小便受父皇与祖父宠爱,与旁的兄弟全然不同。

后来被封宝亲王,几乎是明着告诉天下,弘历就是储君!

“八十九岁啊……”

乾隆悠然笑了。

“朕这寿数,真是够长的了。”

当然,在他心中若能再熬过九十,那才算真正圆满!

【乾隆他几乎就是一部高度精密的机器,赏罚分明,从不推诿责任,这一点便让许多皇帝都自愧不如。】

【在他统治时期,大清疆域扩张至历史极限。】

【乾隆的识人本领极强,能精准把握局势并合理用人。】

【即便缺乏亲历沙场的经验,他依旧能提拔将领并屡次收获战果。】

【他在处理朝政时展现出极高的效率与公正,能准确奖赏有功之臣。】

若从封建皇权的角度来看,乾隆确实登上了帝王的最高峰。

但也正因他越接近完美,对于国家的运行却反而是一种潜在的灾难。

甚至有人评价说,乾隆简直就是一台冰冷的运算器。

你将功勋与战果输入,他便将官职与赏赐准确吐出,分毫不差。

你把战败与失责上报,他立刻下达斩首凌迟的命令,连坐全家,一个不漏。

他的个人能力同样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分析政务、处理事务与信息收集上,几近极致。

即便自幼成长于深宫,却从未被臣下所蒙蔽。

他本人未曾亲历沙场,却能端坐京师,通过千里之外传来的层层奏折,精准掌握前线战况。

要知道,这些奏折来源驳杂,既有将领的,也有地方官的,还有八旗高层、乃至地方王公直接上奏。

其中自然不乏推卸责任、争功诿过,甚至夹杂私人恩怨而歪曲事实的内容。

乾隆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这些立场各异、角度迥然的奏折细细研读、相互印证,最终还原出前线的真实局势。

不仅如此,他还能分辨出谁在撒谎,甚至能揣摩出对方撒谎的动机!

更厉害的是,他会把所有奏折留档整理,常常回头按时间线对比。

一时的谎言或许能瞒得过去,但随着时间推移,前后矛盾必然暴露,最终被他识破。

例如,当年阿桂在作战时上奏称当地大雨滂沱,乾隆立即联想到几年前当地官员曾奏称大旱求赈。

一对比,立刻查出虚报赈灾的丑闻,于是大批官员被清算。

又如平定回部的雅尔哈善,久攻库车不下,还疏忽大意放跑了已经被困的小和卓霍集占。

再如平金川时的讷亲,上奏折时胡乱粉饰战况,借“春秋笔法”推卸责任,试图欺瞒圣上。

乾隆察觉后,直接下令抓回处斩,毫不留情。

意识到自己表现不佳后,他立刻开始自救,想尽办法把责任甩出去,把战事的失败归咎于他人。

然而乾隆却把他前后上奏的所有奏折摊开来对比——

再结合其他人的奏报,便将雅尔哈善的心思与所作所为一一拆解,看得透彻无比。

真正有能力、有手段的将领与大臣,会被乾隆察觉、重用并奖赏;

而那些无能之辈,在他敏锐的洞察下根本无处藏身。

即便乾隆远在数千里外,你的一举一动也好似在他眼前发生一般。

要是崇祯能有乾隆这样的本事……大明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更何况,乾隆虽从未亲临沙场,但军事上的见识却属一流,尤其是在平定准噶尔时,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战略远见。

乾隆二十年,他毅然决心彻底剿灭准噶尔,哪怕群臣极力反对,他也未曾动摇。

因为乾隆的眼光从不局限于自己一世的安宁,他所考虑的,是“大清万世长久”的格局,是江山永固的格调。

因此,不论对内还是对外,他都要彻底清除一切可能威胁大清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