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擎易举(1 / 3)

第99章众擎易举

外殿。

宋夏至正好奇地打量陈蓉和孙文元,看了好几眼后又将目光移到了吴工匠以及他的娘子身上。

老实说,他们几个人的人生都有一种共性,那就是在最开始都得了太子殿下的指点帮助。

虽说后来他们越走越顺与他们本人的性格和能力也脱不开干系,但是若无太子殿下,他们是肯定走不到今日这个成就的。陈蓉不必多说,新墨竹纸直接将她的春色纸坊推到了大众面前。吴工匠一开始名声不显,也不想显什么名声。但随着太子殿下做出的新东西越来越多,这太子殿下背后的人也渐渐流传开来。

太子殿下召人赏赐没什么遮掩,吴工匠也就走到前台。他的手艺很好,闲暇时也从不藏私帮着指导,自然而然地混成了匠人中相当有名气的存在。

而他的娘子黄娘子,更是凭借着新式纺车一举成名,尽管后续有人渐渐回过味来这纺车的背后或许是太子殿下,跟她关系不大。但她后续甘愿前往边疆偏远之地传授种棉花的经验,呆了好几年等棉花业初初稳定下来才回长安。

一时间什么质疑都没有了,更不用说近几年黄娘子也不闲着,在原有的新式纺织工具的基础更进一步,不断和大伙尝试改进,如何又不叫人钦佩。孙文元,于治铁一道有自己的新得,更不用说他是最早做水泥生意的那一批人,名声自然也大得很。

一个个的虽然都无甚高的出身,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皆是闪闪发光,得很多百姓喜欢。

宋夏至一边想着一边点点头,她自己也不差嘛。最年轻的医学博士,教导了不知多少的护士,吐谷浑之战时还上了前线做军医,一手护理之道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杏林史上青史之上,必是会留下她这精彩的一笔的。所以此时此刻的宋夏至更是好奇太子殿下将他们聚拢一处想要做什么。偏生殿下也不知在内殿做什么,许久了也不出来。宋夏至百般无赖之下试着同其他人搭起了话。虽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是为太子殿下做活过的,但他们的行业各不相同,平日里接触的机会很少。

上一次相处还是在太子大婚,但那时重点是太子大婚,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不多。

结果大家的性子都很好,宋夏至的热情很快打破了这一殿的安静。她年岁最小,说话做事也相当讨喜,没一会几人便熟络起来。李承乾整理好被苏文茵抓得皱巴巴的衣襟后走入外殿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其乐融融的场景。

宋夏至挽着陈蓉的胳膊,孙文元同宋夏至说着话,吴工匠笑到在黄娘子怀中,黄娘子动作夸张地比划,似乎在和陈蓉争论什么。这一瞬间,李承乾有奇异的感觉。

就好似是多年以前他播下的种子经过精心呵护终是长成了绚烂的花朵,正散发着阵阵幽香,叫人心情愉悦。

所以李承乾并没有着急打断,反而是打断顾十二刚要开口的通报,静静地站着看了好一会。

直到宋夏至不经意地朝外瞥了一眼,才发觉不知到了多久的太子殿下。宋夏至惊喜,小跑上前,礼做得不太标准,他毕竞们与李承乾的关系在私下从来都是轻松又随意的。

“殿下殿下,我方才和陈娘子商议,现下大唐彻底重开西域商道,生意多得不得了,出来做纺织女工的娘子越来越多,因着做工受伤的娘子也不少。”“我和陈娘子想着能不能简化一下护理的手段用在她们身上,帮着减缓一下做纺织女工的损耗。”

李承乾点点头,招呼众人坐下:“都由你们,不用事事与我讲。”“这些年来你们不都是自己琢磨着过的吗?”宋夏至托着下巴:“殿下还真是,除了最开始的指导庇护,放手还真是放得果断。”

李承乾脱口而出:“这不是信任你们的能力吗?”这话一出逗笑了众人。

李承乾环顾四周:“孙公怎么没来?”

孙文元收敛笑意,叹气道:“长安城郊临时有一户贫苦人家生了大病,病情罕见求到了孙公跟前。”

“孙公二话不说就跟了过去,叫我来告诉殿这回只怕是来不了了。”李承乾沉吟。

说起来中国中医的发展实在是一波三折叫人感慨。宋以前,中医的发展虽然缓慢,但一直是有进展的,甚至于解剖的相关经验也有了大概。

但是在宋以后,科举儒学纸张的发展催生了大批量的读书人。但官就那么多,剩下的总是要找出路。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口号便应运而生。

这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

大量儒生的涌入催生了医学教育行业的需求。所以过去略显混乱的医学标准用药标准有了朝廷牵头的统一修订标准,过去不外传的医方也显露于世人跟前。

这对医学的传承来讲是极好的。

但凡事过犹不及,医学在儒学的影响下已经不单单是纯粹的医学了。本该是务实的医学朝着务虚的道路越走越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逐步融入医学乃至“鸠占鹊巢”,形成了中医中一个著名的派别一一儒医。从务实变得玄学,不得不说实在是相当遗憾。李承乾倒是不担心这个,他的科学早就披着儒学的外表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就算日后医学再如何走偏,也不至于如后世宋朝一般走向纯粹玄学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