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3 / 3)

一拾一年[民国] 关愈 2347 字 2023-12-13

请告诉所有人,我的母亲,是一位很好的翻译家,她的名字叫做孟华,你们也可以称呼她,初华。”

她说完对着众人深深鞠了个躬,然后拉着孟归走出了房间。

纪念馆的走廊上灯光灰暗迷离,孟嘉兰踩着高跟鞋,一步一步向屋外走去。

在走到门口的时候,她的情绪终于再绷持不住,她站着整理了心绪许久,最后还是扶着门框滑坐在了地上,泣不成声。

一生要强、从不喜怒于色的孟嘉兰,终于在此刻卸下了她的面具。

孟归蹲下身扶着她的母亲,两个人就这样在纪念馆的门口失声痛哭。

那天晚上回到宾馆,孟嘉兰对女儿讲了那个她藏了大半辈子的秘密。

“你的姥姥是一位日本商人的私生子,在她年轻的时候,曾被迫去往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37年在上海软禁她的日本人,是她的堂哥。”

“所以因为这件事,姥姥才一直不能原谅自己,不愿意回来中国?”

“我本来不想把这件事告诉你,如果你没有因为你的研究而坐牢的话。”

孟归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那天晚上母亲会说她会受伤的话了。

因为她的母亲被外祖母所影响,她的潜意识里,亦是认为自己不配成为一个中国人。

她怕自己的女儿会成为被这件事所影响的第三代人。

孟归以为孟嘉兰将旗袍送回中国就表示她已经解开心结了,但其实没有,时间刚跨进千禧年,她就登上了回美国的飞机。

而孟归因为工作在中国多待了几个月,空闲之余,她将那几封日语信翻译成了中文。

那三封信上其实都是一模一样的内容,然而字迹却不尽不同。

第一封和第二封信的署名都是一个名叫崔时的人的儿子,他说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这封未能寄出去的信,于是誊抄下来将信寄了出去,因为没有收到回音,在1993年又重新寄了一次。

第三封信的署名是崔时的孙子,信中他说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希望收件人能在收到信后尽快回信。

而最初始的那封信的内容,与其说是信,更像是一本写了大半生的日记簿。

初华:

1945年战争结束后,我回到了家乡,政府分了一些田地给我,但因为太想和你通信,我卖掉田地,拿着钱让一个有学问的人教我日语书写,我非常后悔当初在日本没能接受你的建议学习语言。

1950年,我在路边捡到了一个孩子,村民们都觉得那是上天给我这个残疾鳏夫的礼物,于是我稀里糊涂地有了孩子。

1968年,我去中国找你,程公馆已经换了主人,没人知道你去了哪里,甚至好像也没人认识程先生了,我非常诧异。

1979年,我太老了,走不动了,几天前收拾屋子的时候摔了一跤,大概是活不长了。我想起来,我的刀似乎还在你那里。

1983年,如果有机会,请让你的儿子或女儿把刀寄给我。

日记就到此戛然而止,1983年,那个叫做崔时的老人与世长辞。

而他在信中多次提到的刀,孟归猜应该就是被外祖父藏在壁炉中的那把。

孟归尝试着写了封信按照原地址寄了过去。

信中她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并解释外祖母未能归还那把刀的原因,在信的最后,她还留下了自己的email。

两个月后,在她即将动身回美国的前一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韩国的email。

也许,终于能物归原主了。孟归想。

旗袍,或是武士刀,都要有它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