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给他高位虚衔,再一点点削去实权,直到彻底孤立——!(1 / 2)

【除了清除外部威胁,雍正对待兄弟同样毫不手软。】

【他的大哥胤禔、二哥胤礽早就对他心怀不满,常在朝堂上冷嘲热讽。】

【雍正登基后,立即将二人圈禁,最终困死于宫中。】

【三哥胤祉虽未公开反对,但依旧被雍正贬斥,逐出权力中枢。】

【八弟胤禩曾与雍正交好,却依然受到提防,雍正先给他高位虚衔,再一点点削去实权,直到彻底孤立。】

【九弟胤禟在雍正即位当天当众顶撞,被判以谋反罪流放宁古塔。】

【至于同母弟胤,更是被雍正圈禁,彻底绝了后患。】

【雍正对手足的强硬手段,立刻在朝廷上下掀起震动。】

【所有人都明白,这位新帝绝非心慈手软之辈,任何冒犯,必将付出血腥代价。】

【肃清内患之后,雍正并未忽视治国之道。】

【他设立军机处,作为最高决策机构,逐渐架空内阁的权力。】

【同时推行“密折”制度,鼓励官员直接向皇帝上奏,从根本上打破了尚书、督抚的信息壁垒。】

【这些措施极大增强了皇权,为后续改革扫平了道路。】

【雍正在吏治上的整饬可谓雷厉风行。】

【他提高选官标准,确保任人唯贤,同时重拳打击贪腐。】

【凡是挪用公款、贪赃枉法者,必定受到严惩。】

【在地方上,他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政策,将税收集中于中央,既减轻百姓负担,又堵死地方贪墨的漏洞。】

【对贪官污吏,雍正常以凌迟、枭首等重刑震慑,吏治很快见到成效。】

【在文化领域,雍正大力推行“官话”,要求官员学习京城官话。】

【同时,他加剧了文字狱,以“大不敬”之罪屡屡打压文人,使得士林人人自危。】

短短的视频里,迅速勾勒出了雍正的执政轨迹。

他是一位极度勤政的皇帝,每日只休息四五个时辰,其余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处理政务,几乎不知疲倦。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系列改革,旨在清除朝廷积弊,强化皇权威势,改善民生状况。

“火耗归公”原是地方官以运输损耗为名,额外搜刮百姓钱粮。

雍正下令取消此弊,将原本归官的额外收入纳入国库,既减轻了百姓的压力,又充实了朝廷财政。

“摊丁入亩”则是将原本按人口和土地分开的税制合二为一。

按照人口与土地比例合理征收,避免了因人口流动和土地兼并造成的赋税不公。

这一系列财政改革,使国库多年不见的盈余重现。

至乾隆初年,户部岁入白银已高达七千万两,创下清代最高纪录,而这极大程度上源于雍正时期的整顿。

“改土归流”,则废除了部分地区的土司世袭制。

则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员,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掌控。

此外,他还设立“养廉银”。

根据官员品级与地域差别发放补贴,既保障官员生计,又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

雍正因此被视为明清两朝唯一治贪卓有成效的皇帝。

与此同时,他设立军机处,取代内阁,使皇权更加集中,政务运转也更为高效。

为了避免康熙晚年皇子夺嫡的混乱,他又创立秘密立储制,既保护了太子安全,也稳固了政局。

这些改革,无疑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石。

当然,雍正也有明显缺陷。

他性格多疑,言辞寡淡,既没有康熙的雍容大度,也少了乾隆的风采潇洒。

因此,尽管政绩卓然,他在民间口碑却始终不佳。

当然,雍正的“铁血”治理,也同样招来不少非议。

在文字狱和吏治整顿上,他常常手段极端,动辄施以酷刑,让许多人心怀怨恨。

对待政敌,他也缺少宽容,往往扣上“谋逆”的罪名予以镇压,令人心生寒意。

这些举措,的确让他的声望蒙上了一层阴影。

尤其在处理皇室兄弟时,他采取了清洗与圈禁的方式,被指责有违骨肉之情。

然而换个角度看,雍正之所以如此行事,很大程度上也是形势所迫。

清初以来,官场**、国力衰败,如果不以强硬手段整顿,大清王朝恐怕就要走向崩溃。

雍正的做法或许过于峻烈,但出发点无疑是为了长远稳定——

以“短痛”换“久安”,为后世子孙开辟太平之基。

事实上,他的改革确实让清王朝焕发了新生。

乾隆能够享受“康乾盛世”的辉煌局面,与雍正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

在某种意义上,雍正才是真正的“中兴之主”。

天幕很快展示了雍正一生的功与过。

他在位十三年,推行了涉及经济、政治、皇权等各方面的改革,延续了盛世的基础。

不仅解决了康熙末年的官场积弊,也让国库重新充盈。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更是加强了中央的掌控。

只是,他的手腕确实过于严苛,这也让他赢得了“冷面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