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方孝孺,真是迂腐得不可救药,读书读傻了吧!!(1 / 2)

大秦!

“朱允炆还算有点骨气,至少没有选择仓皇逃走。”

“但如此一来,难道还能抵挡燕王的进军吗?”

“他的确不怯懦,但已无退路。”

始皇帝稍微一顿,轻轻说道:

“朱允炆并非胆怯,但他若选择逃走,或许还有一线机会。”

扶苏有些迟疑地回应:

“但他不逃,难道不等于绝路吗?”

始皇帝深沉地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

“大明朝廷的气数已尽。”

“民心涣散,士气也低迷。”

“若朱允炆真逃,恐怕也只是蜗居东南。”

他转向扶苏,问道:

“如果有一天,我的大秦面临敌军压境,扶苏,你将如何应对?”

扶苏毫不犹豫地回答:

“父皇,我必和大秦共生死!”

始皇帝点点头,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

大汉!

未央宫内,汉武帝不屑地摇头:

“朱允炆的做法太过天真了。”

“京师虽然重要,但若他能重整旗鼓,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方孝孺简直是个死脑筋,居然在这种时候劝他固守京师!”

汉武帝轻轻叹了口气,继续道:

“眼下最佳的策略是离开京城,暂时避开燕王的锋芒。”

“大明虽败,但东南一隅仍有希望恢复。”

“如果留在京师,那就是自投死地。”

“朱允炆身边的人,大多是些愚笨之辈。”

“齐泰虽然还算有点眼光,但黄子澄与方孝孺,简直是误国之臣。”

“他们的计策看似高尚,但完全脱离现实,实施起来几乎不可能。”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策马前行的智谋,靖难之役也许根本不会发生。

刘彻缓缓看向身旁的儿子,眉头轻皱,语气沉稳:

“你要学会识人用人,眼光得够毒辣。”

“像那种满脑子古板思维的腐儒,是绝对不能用的。”

刘据听后点了点头,满是好奇地问:

“若是有一天,大汉沦落到如此境地,父皇您会如何应对呢?”

汉武帝微微一笑,眼中透露出一丝傲气与自信,随即挥了挥手:

“你老子绝不会落到这般境地!”

“兵临城下?朕是带兵去别人城下!”

……

大唐!

李世民也对朱允炆最后的决策感到不以为然。

“身为帝王,理应有与国家共存亡的决心,但更应明白何时该作何种抉择。”

李世民说道:“燕王如今的气势如此强大,若是适时退让,或许还能找到机会。”

长孙无忌紧随其后说道:

“靖难之役的结局,已经接近尾声。”

“虽然京师城池坚固,但也未必能抗住朱棣的大军。”

李世民轻轻应道:“若是换作是我,决不会步入此局。”

他继续摇头:“朱允炆无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原本拥有如此优势,却被自己的亲叔给轻易击败,真是可悲。”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如此,朱允炆至少还保有一丝朱家人的气节,不愿逃亡。

“但这天下,已经是朱棣的了。”

李世民沉声道。

……

大明!

此时,在奉天殿的老朱,看着即将渡江的燕王朱棣,长叹了一口气。

“都已经渡江了,接下来的就是直指京师了。”

他喃喃自语道。

即便朱允炆试图让齐泰和黄子澄东南募兵。

但如今的朝廷早已兵败如山倒,哪里还能召集到可用之兵?

“能征善战的精锐早已被打散,要招募的新兵,如何能与朱棣的老军抗衡?”

老朱感叹道,眉头紧锁。

他开始怀疑,朱允炆是否真的有担当,是否能够担起大明的命运。

或许从此刻起,朱允炆已经从继承人名单上被划去。

“看得令人心烦!”

“选了这么个不成器的继承人,真是丢人!”

老朱自嘲道,心情极度沉重。

即便朱允炆有半点能力,也不会让局面如此糟糕。

他不禁想到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

原本以为这些人才会有出奇的谋略,却没想到他们同样愚昧无知。

尤其是方孝孺,真是迂腐得不可救药,读书读傻了吧。

朱棣看到老爹满脸的不悦,轻轻地后退一步,护住了身边的众人。

……

天幕画面内。

靖难之役,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京师的命运已经注定。

然而,没人料到,这一切会发生得如此之快。

京师经过数十年精心修筑,城墙坚固,防守严密。

燕王大军如果想攻城,必定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就如同北平攻防战,面对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朱高炽曾经坚守了整整四个月。

然而,朱棣来到京师后并未急于出手。

相反,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