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9章 扶贫的复杂性(1 / 5)

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3514 字 3天前

陈金山拍了拍西装上並不存在的灰尘,站在闽寧村村委会门口深吸一口气。

三月的寧夏,风里还裹著细碎的沙粒,刮在脸上像无数把小刀。

他眯起眼睛,看著远处联绵的黄土丘陵和分布合理的砖瓦房,然而却是明白这样的繁荣需要持续下去。

“陈县长,您怎么站在这儿吹风?快进屋!”村支书老杨小跑著迎出来,黝黑的脸上皱纹里都夹著沙土。

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墙皮剥落得像是得了皮肤病。

陈金山接过老杨递来的搪瓷缸,里面的茶水浑浊得能看见杯底的沙粒。

他不动声色地抿了一口,苦涩在舌尖蔓延。

“杨支书,咱们村去年人均收入多少?”陈金山开门见山。

老杨搓著粗糙的手指,声音低了下去:“不到八百.”

“七百八十三块六毛。”角落里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

陈金山转头,看见金滩村的马得福递过来一份文件,“这是县扶贫办去年底的统计数据。”

“得福,你也在?”

“嗯。”

“陈县长,如今闽寧村有了马得福这样的年轻干部,很多事情都是方便了许多。”老杨介绍道,语气里带著骄傲。

陈金山却是脸色复杂的说了一句,“我们脱贫攻坚確实需要有知识的青年,可惜对那些有学问的年轻人没有吸引力。”

“哎!是啊!我们西海固的扶贫工作太难做了。”

一旁马得福的目光却是清澈而又坚定:“陈县长,金滩村最大的问题是两个——水和產业。没有水,什么都种不了;没有產业,年轻人留不住。虽然水集团这些年已经做的很不错了,但是远远无法彻底改变西海固的问题。”

陈金山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掏出一迭资料:“我这次来,就是带著新的解决方案。你们听说过菌草吗?”

老杨一脸茫然,马得福却眼睛一亮:“是福建那个凌一农教授研究的?我在农学院的期刊上看到过!这两年他一直都在寧夏周边宣传菌草种植。”

“没错!”陈金山兴奋地拍桌,搪瓷缸里的茶水溅出几滴,“凌教授的菌草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种蘑菇!一亩地一年能挣上万块!”

老杨的手抖了一下:“多、多少?上万?”

“这还是保守估计。”陈金山压低声音,“所以我准备请凌教授亲自来指导咱们村种蘑菇。”

一旁的马得福却是眉头微皱:“可是陈县长,咱们村连灌溉用水都保证不了,怎么种蘑菇?扬水站的问题”

“这个我正要说。”陈金山转向老杨,“县里已经批准了三级扬水站项目,建成后直接引黄河水上来。不过在这之前.”

他顿了顿,“还是得先用临时水站,水费虽然会贵一些。”

“……”老杨和马得福的脸色都是变得很不好。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老杨的嘴唇颤抖著,最终什么也没说。

马得福看著窗外龟裂的土地,喉结上下滚动。

……

三天后,福建农林大学的实验基地。

凌一农蹲在试验田里,小心翼翼地检查著菌草的长势。

五十六岁的他头髮已经白,但手上的动作依然精准得像外科医生。

他记录下一组数据,满意地点点头……

这批菌草的固氮能力又提高了12%。

“凌教授!凌教授在吗?”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凌一农皱眉,最討厌实验时被人打扰。

他慢悠悠地站起身,看见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正朝这边跑来,皮鞋上沾满了泥土。

“陈金山?你不是在西海固做掛职副县长吗?”

气喘吁吁的来人正是风尘僕僕的陈金山,“凌教授,我这次过来是来向你求援的。”

凌一农敷衍地握了握手,目光已经飘回试验田:“噢?陈县长你有什么事?”

“是这样,我们西海固闽寧村想请您去指导村民种蘑菇”

“不可能。”凌一农头也不抬,“菌草技术还在完善阶段,至少要再观察一年。”

陈金山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凌教授,村民们等不起啊!您知道他们一年才挣多少钱吗?不到八百块!孩子上学、老人看病”

凌一农终於抬起头,眼神锐利:“陈县长,科学有科学的规律。现在推广,万一失败,损失的是农民的血汗钱!”

“可您的论文明明说.”

“实验室数据和田间实践是两回事!”凌一农声音提高,“寧夏的气候、土壤和水质都和福建完全不同,需要適应性试验!”

陈金山急得额头冒汗:“凌教授,您先去看看行吗?就当是考察”

凌一农嘆了口气,指向不远处的一片菌草:“你看这些草,看起来普通,但它们的根系能深入地下三米,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我们正在研究用它生產饲料和肥料,价值远不止种蘑菇.”

“那太好了!”陈金山抓住话头,“正好解决我们那的沙漠化问题!”

“我说了,需要时间!”凌一农的耐心耗尽,“陈县长,恕我直言,你们这些干部只想著立竿见影的政绩,根本不管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