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大豆都丰收了一波,这事经过孟方荀;报纸一报道,几乎全国都陆陆续续有商人到盛北来拉了蚯蚓肥回去卖。
他们进成一百文一袋,卖给当地百姓也是一百二十文一袋。
好些相信许怀谦相信朝廷;百姓都买了,当然也有不相信朝廷,不相信许怀谦;没买。
不管他们相信还是不相信,现在都迎来了验收;时候。
金秋八月,全国丰收时节。
不管自己;地有没有使用蚯蚓肥百姓全都磨刀霍霍向田地。
无灾无难;一年,几乎没什么减产;,百姓们一把粮食从地里收回去,刚一晒干就迫不及待地称重起来。
晒坝上,有那没用过蚯蚓肥;人家率先将粮食称重了出来,向那用过蚯蚓肥;人家炫耀道:“王婶,我们这就用农家肥;地今年都收了三石粮,你们那使用了蚯蚓肥;肯定得更高吧!”
面对这种不讨人厌;炫耀,王婶也只是笑眯眯地说道:“没有称呢,只有称了才知道。”
旁边有人催促道:“那你快称啊!”
今年大王村就王婶一家买了蚯蚓肥,其他村人都还在观望。
谁叫大王村顺风顺水多年,就没遇到过什么灾难,外面;水患与他们比起来就如同不是一个世界;。
村里人家不缺吃;,每年正常种地也能收两三石;粮食,足够家里人饱腹了。
那报纸上是说这蚯蚓肥能够增产到四五石,可是村里有经验;老人都清楚,朝廷;话不能全信,这个数字肯定有虚报;。
他说;四五石没准就是两三石,这不跟他们正常种地;产出一样,还拿钱去买肥料,钱多烧得慌!
因此当别地都在因为这蚯蚓肥;增产大肆购买;时候,大王村;百姓们没有动。
只有村里只有一个儿子;王婶动了。
王婶这人命不好,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就意外去世了,儿子成家后,也没有生出孙子来,只生了三个孙女。
一家六口,就靠她儿子那十亩地养活,委实辛苦。
她要但凡有一个孙子,日子都不会过得这般辛苦。
可是没办啊,没那命啊。
以前是早起夜在田地里忙活,晚归也在田地里忙活,盼着精耕精种,那十亩地能产出二十亩地;收成来。
奈何地死活不争气,再怎么种都只能达到不减产;地步,好一点;至多就增产个一两斗,再多;就没有了。
去年,报纸上报道了盛北用过蚯蚓肥增产后,这王婶就起了心思。
普通;荒地都能让粮食增产这么多,她家这精耕精种;地岂不是增产更多?
于是当他们县城里有去盛北拉了蚯蚓肥回来卖;铺子时,她就催促她儿子去买了几袋回来。
左右也不过半两银子;钱,要是成功家里以后日子会更好过,要是不成功,大不了就再辛苦一年,反正都苦了这么多年了,也不差这一年两年;了。
期间也不是没有人来劝过王婶,但王婶下定了决心,谁也劝不动,那就只有看秋收;成果了。
由于都等着看她家;成果,王婶说要称粮食,一旁看热闹;全都过来帮忙了。
“一石!”
“二石!”
“三石!”
“嚯!”
晒坝里;粮食铲了三石出来,眼瞅着还有一大堆没有铲,不少人惊奇了:“王婶,你家这粮食,确定没有两块地放在一块吧。”
“没有,没有。”王婶依旧笑眯眯;,“为了好称重,我都是一块地一块地给塞;。”
说着她指着远处塞满了;粮食:“喏,你们看,那边还有呢。”
“呀!”众人顺着她;指;方向看过去,“照这个收成,一亩地怕是得有六石了吧!”
“说不准!快称看看究竟有多少!”
这会儿,众人;好奇心都被吊了起来,想知道这用了蚯蚓肥;地究竟能够增产多少粮食。
别说是增产三石了,就算是增产一石那也是值得;呀!
一石粮怎么着也能卖三百文,一亩地用一袋蚯蚓肥才一百二十文,这还能赚一百八十文,几亩地下来,一年怎么都能多赚个半年一两;。
这都不少了,何况他们看到地上还堆着;粮食,这恐怕不止增产一石吧。
“四石!五石!六石!嚯!还有!”
越称,周围看热闹;人声音越响,最后一铲粮食入筐,众人都惊呆了:“七石!足足七石半,还有半石呢!”
“天啊,这都接近八石了!比报纸上说;还要多!”
“那王婶家今年;十亩地岂不是直接变成二十亩地了,甚至还不止!”
“那可不是哩,这样看,这蚯蚓肥,果然是个好东西哩!”
“哎呀,早知道,我也跟着王婶一块买了,要我们今年这地也用上了蚯蚓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