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来到一个隐藏在白族村落深处的扎染工坊。
院子很大,古老的木架子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图案各异的蓝色扎染布匹,在阳光下随风飘荡,如同蓝色的海浪。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板蓝根植物染料的味道。
一位穿着白族服饰的老奶奶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介绍着古老的扎染技艺。三个女孩都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麻勒勒和汐月,对这种充满匠心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充满了兴趣。她们在工坊里亲手体验了简单的扎花环节,用线把白布扎出想要的图案,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放入染缸。老奶奶还展示了复杂的传统图案模板。
最后,当然少不了购物环节。
麻勒勒挑了一块图案繁复、蓝白相间的大幅桌布,说要铺在别墅的餐桌上。
汐月则选了几条素雅的手帕和一条靛蓝色的围巾。
杨早早对工艺本身兴趣更大,但也买了个扎染图案的帆布背包,很符合她的风格。
李言负责扫码付钱,并帮忙将东西搬回车里。
离开扎染工坊,已近中午。
阳光变得有些热烈。
李言驱车来到洱海边一个风景绝佳的生态农庄。
这里不仅可以吃饭,还拥有大片的草坪、花田和直面洱海的露台餐厅。
午餐点的是云南特色的过桥米线。
滚烫的高汤用厚重的砂锅装着端上来,依次放入薄如蝉翼的生鱼片、鲜嫩的鸡片、鹌鹑蛋、豆皮、各种菌菇和翠绿的蔬菜,最后放入雪白的米线。
汤鲜味美,米线爽滑,吃得人额头冒汗,却无比满足。
坐在露台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洱海吃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麻勒勒胃口大开,连汤都喝了不少。
杨早早则对配菜的油炸菌菇赞不绝口。汐月小口吃着,不时用纸巾擦擦被热气熏得微红的脸颊和鼻尖上的汗珠。
饭后,他们就在农庄里散步消食。
在花田里拍照,麻勒勒和汐月是主力,在草坪上逗弄农庄养的几只小羊,杨早早玩得最欢,在湖边栈道上吹风。
李言化身专属摄影师,拿着麻勒勒的高端微单相机,耐心地给三个女孩拍各种单人照、闺蜜合影。他的构图和光影感意外地不错,拍出来的照片让女孩们都很满意。
下午,他们驱车前往一个依山傍水、游客相对稀少的白族古村落。
村子依山而建,青石板路蜿蜓曲折,两旁是保存完好的白族传统民居一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门楼和照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彩绘。
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充满了古朴宁静的气息。
他们漫步在古巷中,感受着与古城截然不同的原生态氛围。
偶尔有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路边有小摊贩卖着当地特色的雕梅、话梅、乳扇丝等零食和小手工艺品。
麻勒勒又开始了她的“扫货”之旅。
她看中了一对造型古朴、镶嵌着绿松石的银耳环,立刻买下戴上,对着李言的镜头摆pose。又给别墅挑了几个手工编织的、色彩鲜艳的草编收纳篮和杯垫。
她还看上了一盏手工制作的、造型别致的陶土小夜灯,想象着晚上放在卧室里的氛围感。
汐月则在一个卖手工刺绣的小摊前驻足良久,精心挑选了几块绣着山茶花和蝴蝶图案的桌旗和杯垫,图案精致,配色雅致。
她想象着铺在书桌或茶几上的样子。
杨早早对吃更感兴趣,买了一大包各种口味的雕梅和乳扇丝,边走边吃,还给李言塞了一把。李言跟在后面,手里拎着她们采购的各种“战利品”,看着她们兴奋地在小摊间穿梭、砍价主要是麻勒勒、发现新奇玩意的样子,嘴角始终带着淡淡的笑意。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闲逛,对他而言也是一种放松。
夕阳西斜,将古村落的青石板路染成温暖的金色。
游客渐渐稀少,村子显得更加宁静祥和。
四人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地回到停在村口的库里南。
“今天收获满满!”麻勒勒坐进副驾,依旧盘着腿,满意地清点着脚边的“战利品”。
“这个古村子真不错,比古城安静多了。”汐月也轻声感叹,小心地把买到的刺绣收好。
“米线和雕梅都好吃!”杨早早总结道,还在回味。
李言启动车子,V12引擎发出沉稳的低鸣,载着四人踏上归途。
夕阳的余晖将车内的氛围渲染得格外温馨。
女孩们翻看着相机里今天拍的照片,兴奋地讨论着哪个角度最好看,哪张最搞笑,通常是杨早早的鬼脸照。
麻勒勒把新买的耳环展示给李言看,问他好不好看。
李言自然说好看。
车子沿着环海路行驶,窗外的洱海被夕阳染成一片金红,美不胜收。
车内流淌着轻柔的音乐,混合着女孩们的谈笑声和零食袋的慈窣声。
满载着一天的欢声笑语、美好的记忆和那些填充“家”的小物件,库里南平稳地驶向那座面朝洱海的十九山别墅。
夕阳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