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1 / 2)

第37章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这夜之后,仿佛成了定式般,每隔上几日,居玄堂案前的博山炉总会燃起一道火光,火舌跃动间,将来自岭南的密信烧成灰烬。看似什么都没留下,却又有什么东西深深留了下来,隐在暗处,日复一日,越积越多。

储君性子也越发深戾难测起来,先是东宫近臣有感,到后来即便不是东宫近臣,也逐渐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短短九个月时间,从春到秋,上京局势已是大变。时到后来,紫宸殿的政令甚至无法再走出宫中,所谓御笔朱批,和稚童随手泼洒的笔墨没了分别,送到东宫后,转头就被原封不动地束之高阁,再无人问津。

隐隐约约有皇帝在紫宸殿怒斥太子殿下不忠不孝的流言传出。但不出两日,传过流言之人,统统被剥去官服,以谋逆之罪直接打入大牢,由太子殿下亲派的两位军中大将督审。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审清结案,这些人在午门前斩首示众。殷红血迹飞溅,人头滚滚落地。

三族尽皆夷平,九族之内皆革职不予录用。悍然铁策之下,上京流言之声销声匿迹,除称颂太子殿下才德之外,甚至有不少朝臣揣着为国为民之心,冒着大不违向皇帝上折,请皇帝不妨效仿古之尧舜贤君,也顾全太子殿下孝心,将身下之位禅让,离京,早日去洛阳颐养天年。折子被人恭恭敬敬送到了紫宸殿。

皇帝一看,当即将殿中能砸的东西都砸了,喘着粗气下令,要赐死上折之人,一个不留。声音暴怒得差点将殿顶掀翻。然而这道命令走出紫宸殿后,也如之前政令般,束之高阁,无人理会。除了有两名太医受东宫之命被派往紫宸殿外,上折之人安然无恙,宫里宫外也无任何风波。

到了这个时候,任是再对朝局懵懂之人,也看分明了。太子殿下替皇帝执掌朝政近十年,早已根基稳固,普天之下,再找不出能掣肘他之人,不久的将来,大晏许是要改换新帝了。风声传到地方之后,效忠的折子便争先恐后地涌入了东宫,宛如冬日大雪落下的雪花一般。

岭南离上京最远,消息送得最慢,但在秋末时候,都督府也收到了上京近况。

崔宜得了信,坐在椅子上沉吟半响,出了身冷汗惊醒过来,叫人赶紧将崔延昭从府衙叫回了书房,指了指桌上的信道:“你自己看!”崔延昭看完后,眉骨震动之间,又想起那天夜里直面那位储君杀意的时候,仿佛那一瞬间,真有把利剑透过那道眼神,直直刺中他的眉心,登时便要了他性命。

就那一眼,他印象至深的一眼,让他毫不怀疑,若他今日再站在那位储君面前,自己所感受到的恐怕不仅仅是杀意了,还有裹挟了怒意的冰冷刀刃。甚至看着那信上皇帝的处境,他都觉得是那位储君在报复。报复他趁着那位储君不在上京,赐下这门婚事,将那人亲手嫁到岭南,嫁入了岭南都督府。

那位储君明明可以即刻登基,却仍让他高居帝座之上,眼睁睁看着自己政令出不了紫宸殿,日夜无能而怒,气血逆流。可再怎么样,为免夜长梦多,那位储君不会等太久,或早或晚,迟早会登上那个位子。

彻底成为大晏新帝。

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崔延昭莫名笃定,那位储君不会这般轻易就放开手,他也不能赌他就此放开手。

或许那道赐婚的圣旨根本无法拦住他。

崔延昭站在崔宜面前,捏紧了那封信,脸色凝重到发沉,眉间紧得如同浇筑成型的玄铁,低着头,久久未发一言。

“昭儿,你可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崔宜一手按在桌沿,一手扶着腰间的佩剑,脸上肃然前所未有。

上京发生的那些事他略有耳闻。

若他早知来龙去脉,想尽办法也会拒了那道旨意。岭南都督府是被皇帝当成了枪使,从那位储君手上硬生生把他看中的人抢到了岭南,做了崔家妇。

若是那位储君,不!或称新帝也不为过!在心里耿耿于怀,始终放不下,那么到最后,这座岭南都督府,只怕葬送其中也未必能平息他的怒火。“我知道,父亲。我比谁都清楚,早晚会有这一天。”说着,崔延昭有股不平之气冒出来。

“但父亲,阿英既是嫁到了我岭南崔家,不是旁的地方,隔着千里之遥,即便他已然登基,要把阿英从岭南带走,真有这般轻易吗?”“岭南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以外的一块偏地,隔着重重山脉,又有百族千姓,除去平常州府,便是到如今,因为蛮族、俚族、僚族诸多异族聚居难管,所设羁縻州不下数十,不得不用当地土司而治,才勉强归顺。这样的地方,即便上京想管,有这么容易吗?”

崔宜将手慢慢背在了身后,眯了眯眼看他,肯定道:“你早已想过这件事?还想做什么,说来听听。”

他怎能不想。

每日抱着她入眠时,想着最多的,便是将她留在身边一辈子,留到心中眼中全是他,如同他对她。

崔延昭笑笑,但一开口,笑意就褪了下去,凛然道:“既然他管不了,就永远也要不走人!即便他登基为帝,权倾天下,倾不到岭南来。他要阿英回去,我崔家抗旨不遵又如何?只要我崔家守住岭南,不王而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