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桥建成(2 / 3)

当咸阳城的人们都忙碌起来的时候,很少会再有别人来打扰。

就像他们忙完了,会记得看一看商颜山挖渠的进度。

而当他们都忙碌的时候,又会将商颜山抛在脑后。

咸阳桥大体上落成了,朝野也就不关注这里了。

扶苏又回到了闲人的状态,人们的生活就是如此,许多事陈年会在秋后算账,秋后的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咸阳桥的工事到了收尾阶段,再将细枝末节的事情处置好,等田安将卷宗整理好,向少府上奏,一切就都完成了。

用了七个月时间的咸阳桥也就修好了。

夕阳照映下,大片的天空也被照得通红

咸阳桥的桥面上就剩下了两个工匠还在修补着一些边角。

扶苏面前的桌案边上,放着一卷文书,那其实也是李由的告别信,他说得到军中军令,现在已奔赴蜀中调集兵马。

扶苏还记得,当初李由还不想在军中任职了。

“兄!”

听到身后的呼喊声,扶苏坐在椅子上,回头看了一眼。

公子高快步跑来,到了近前大口出着气,“高摘了许多柿子。”

他嬉笑着将一个个柿子放在桌上,而后也搬了一把胡凳,坐在边上,与兄一起看着咸阳桥。

扶苏吃着柿子问道“近来读书如何?”

高摇头道“读不懂,叔孙通夫子讲解了许多遍,可高还是不懂。”

他的话语声渐渐放低,又道“可是高若一直说不懂,夫子会很失望的。”

扶苏道“那就问,问到你懂为止,你不懂不是你的错,也别觉得自己多问了会让叔孙通不高兴。”

“嗯!”高用力点头,话语声带着一些稚气,继续道“高会好好学的。”

言罢,他站了起来,行礼道“高回宫了。”

扶苏颔首,依旧看着眼前的风景。

田安看着公子高坐上了车驾离开,心想着若有人,能多陪伴公子该多好。

远远地看着独坐在咸阳桥边的公子,公子的身边总是空落落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处。

公子是始皇帝的孩子,也只有始皇帝的孩子能够忍受这种孤独。

看着公子长大的田安知道,不论华阳太后在世的时候,还是现在……公子扶苏多数时候,都是这样一个人独处的。

余下的几天,等所有的工匠都离开了,扶苏依旧住在咸阳桥边的小屋。

时而看着秋雨中的咸阳桥,晴天的时候看着阳光下的咸阳桥。

这是公子主持造出来的第一座大桥,当然是怎么看都喜欢,怎么看都觉得这座桥很漂亮。

公子的这种成就感,田安感同身受,因他是站在公子身边,看着一座桥从无到有。

只要公子高兴,那么田安也会替华阳太后高兴。

田安注意到公子做饭时的笑容,公子很喜自己给自己做饭吃,多数之后公子都所用饭食,都是公子亲手所作。

田安捧着一个碗,公子说碗中的食物叫作羊肉面,几片羊肉盖在面上,汤水清冽带着油水,还漂浮一些葱花。

田安刚提起筷子,就见到公子从田地里挖出了一个东西,而后坐在那里正剥着什么。

又多看了一眼,田安这才确认,这是从西域人手里买来的东西,难怪当初公子不吃,竟然被公子种出来。

见状,扶苏道“这个是蒜,很好种的,一种就活。”

公子吃着烤好的羊肉,又往口中送了一口蒜。

田安接过公子递来的蒜,吃了一颗,嚼在口中有些辣,猛吃了一口面,忽然又觉得这感觉还很不错。

于是就一口蒜一口面地吃着。

从远处看去,一老一少坐在咸阳桥边,正在吃着饭食。

而咸阳桥两岸以及周边,还有兵马围着,寻常人不能靠近。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公子扶苏不是坐在桥面书写卷宗文书,就是在做饭食,又或者是在桥上来回跑着,跑到一头大汗才肯罢休。

到了十月之后,天气越来越冷了。

田安坐在一旁给公子烧着热水,低声道“老奴听闻,楚地到现在还很热,还能收一季庄稼呢,要是关中四季都像楚地那样,该多好。”

扶苏继续书写着文书,虽说小篆写起来很累,写习惯了也就好了,一边回道“关中若是四季如春,虫害就会遍野。”

田安颔首,若有所思。

身为官吏是要书写文书的,扶苏需要将老师张苍没有做完的事补上,将监造的文书补齐全,本来老师就是丞相的得力助手。

朝中但凡有重大的事,都少不了老师的协助。

而自己这个弟子,则要早点自立,好在去年在御史府看了不少文书,大秦的文书书写格式也不复杂。

荀子他老人家说过学不可以已。

人若停止学习,如同木材被外力定型,丧失天然韧性。

他老人家的劝学一篇,受益匪浅呀。

到了十月的下旬,扶苏才离开了咸阳桥,不过没有走远。

而是带着这些护卫留在了咸阳桥的上游。

扶苏看着往来的人们尝试着走到咸阳桥上,有的人大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