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落第何异,羞煞我也!”
旁边有人劝道:“好歹也是进士身,将来总有机会……”
他却不听,袖子一甩,头也不回地挤出人群,背影里满是少年人的傲气与颓唐。
日头慢慢爬高,榜单前的人影疏了些。中了二甲的互相挽着往酒楼去,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三甲的大多沉默着,或独自徘徊,或结伴离去,脚步都有些沉重。
唯有那朱漆牌上的名字还在风里静立,一甲的烫金大字耀眼,二甲的墨迹清晰,三甲的小字也工工整整——无论欢喜还是失落,这张黄麻纸,终究给无数个寒窗苦读的日夜,画上了或浓或淡的句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取仕的细节流露出来。
比如,原来一众考官推荐的状元是莫俦,榜眼是陈桷,探是赵樘,赵佶只是第四名。
可不知什么原因,赵俣只说了一句“可惜了这好文采”,就让莫俦与状元之位失之交臂。
不少人都分析,应该是莫俦的策论观点偏了,不得赵俣的心意。
可奇怪的是,赵俣没有点陈桷担任状元,而是将本来没有资格进入一甲的赵佶点成了状元。
很多人都在怀疑,赵俣让自己的兄长担任状元,是不是有些徇私舞弊,毕竟赵佶放弃王爵、自愿应举的行为本就惊世骇俗,如果不能一举夺魁,或将成为笑话,这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但坊间的议论归议论,圣意难测,谁也不敢妄加揣测。
只是这结果,无疑在朝野内外投下了一枚震撼人心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
当然,因为赵俣将自己的三个儿子的成绩全都取消了,没有占这科的任何名额,又为赵俣的公平公正和皇子、宗室不与民争利带来了很多说服力。
所以,尽管朝野内外对赵佶状元及第之事议论纷纷,但很多人对赵俣的公正无私多有赞誉。人们私下里谈论着这场科举的种种异象,尤其是赵佶的横空出世,更是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不久,赵俣在琼林苑举办“琼林宴”,宴请新科进士,以示恩宠。
可能是听到了外面所传的风声,宴会之上,赵俣特意让人将这科殿试的朱卷拿了出来,并指着被自己钦点为状元的赵佶的朱卷,欲盖弥彰道:“单单端王这手字,便值两个状元,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不得不说,赵佶的瘦金体是真漂亮,在米芾和黄庭坚已死的情况下,当今世上,恐怕也只有蔡京的书法能与赵佶一较高下了。
在场新晋的进士中,不乏书法高手,他们自然能看出来,赵俣说得不错。
所以,在场之人,大多附和赵俣,夸赞赵佶的字。
可问题是,科举考的是策论,考的是对时局的看法和治国理论,不是书法。
很快,就有人发现,赵佶的观点和莫俦的观点一模一样,但莫俦言之有物的策论肯定要比赵佶假大空的策论高出一些。
也就是,不看所谓的字的情况下,赵佶肯定拿不到这个状元。
赵佶看到莫俦的朱卷了之后,也变得心虚无比,他偷偷地看了赵俣一眼。
赵俣示意赵佶不用担心。
接着,赵俣朗声说道:“端王虽有状元之才,然宗室离不开端王,且若真教端王放弃王爵,朕无颜向先皇交代?故夺去端王状元之位,复王爵……”
见赵俣把赵佶的状元之位给夺了,原本还在心里觉得赵俣徇私舞弊的人,顿时就不再这么想了。
赵俣把自己前来胡闹的三个儿子的成绩全都给取消了,又把本已经当上状元的哥哥的状元之位给拿下了,将科举还给他们这些寒窗苦读的士子,还有比赵俣更公平公正的皇帝吗?
至于赵俣为什么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在场的都是人精,稍稍一想就明白了。
首先说赵俣的儿子们,他们就是小孩子心性,跑来考科举,想证明一下他们自己,也可以当成这是小孩子的胡闹。
这也可以理解,小孩子都想表现一下自己,没告诉家长,就来玩了。
小孩子不懂事,赵俣这个大人又怎么能不懂事?
赵俣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体验一下科举的氛围也就是了,哪会让他们破坏神圣的科举?
所以,赵俣从始至终都没有同意自己的儿子参加科举,并且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儿子的科举成绩不作数。
可自己的儿子,赵俣能一句话,就把他们的成绩给废掉了,而且他们都是小孩子,也不会觉得丢脸什么的。
但赵佶不同,他可是一个成年人,还是赵俣的兄长,赵俣要是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赵佶的成绩也给直接废掉,那不是“啪啪”打赵佶的脸,也会显得赵俣不顾念亲情?
很多人甚至想到,赵俣一开始就不想赵佶放弃王爵跑来与寒窗苦读的士子争夺进士之位,为此,赵俣还特意设置了个门槛,也就是,皇子、宗室想考科举,必须放弃自己的爵位,本意是想让赵佶知难而退。
谁想,赵俣都暗示得这么明显了,赵佶竟然还不懂事的放弃了王爵跑来参加科举。
为了照顾赵佶的情绪和面子,赵俣不得已,让赵佶拿个状元体验卡玩玩,不然,他放弃王爵跑来参加科举,不就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