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赵俣:我儿子出息了(2 / 3)

世人看扁。

最后,在赵桓涕泪交加、苦口婆心的劝阻声中,赵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王爵,踏上了科举之路,选择以一名普通士子的身份,去放手一搏。

赵佶的决定,如同石破天惊,瞬间在东京汴梁城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称赞赵佶的人有之;

骂赵佶冲动甚至是骂赵佶蠢的人也有之;

不过更多的人则是准备看这场好戏。

赵俣在得知了赵佶的选择之后,也是暗暗称奇。他既惊讶于赵佶竟然真有如此魄力,敢于舍弃本该属于他的荣华富贵,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科举功名;又隐隐感到一丝不安,担忧,赵佶这次要是真的借破釜沉舟之势崛起了,将来没准会搞事。

事已至此,赵俣肯定不能再阻止赵佶参加科举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俣什么都不做,让赵佶脱离自己的控制。

赵俣当即就分别叫来李彦、杨戬和宇文虚中,让他们再各派一批密探潜伏到赵佶身边,自己要知道赵佶的一举一动。

……

赵佶先是在洪武十一年秋参加了解试。

这关是由各州府或转运司主持,考诗赋、经义与策论,合格者获解额,方能赴京。

如江南东路的举子,需在江宁府通过解试,再由地方官签发“公据”,证明身家清白(非僧道、非胥吏、无过犯),方可启程。

开封府属于京畿路,如果举子有开封府的户籍,那么通常是在开封府参加解试,解试的地点就在开封府的贡院等指定考场。

若举子是太学生,那么则参加太学的解试,地点就在太学。

对于没有开封府户籍的举子,按照规定原则上要在原籍参加解试,但由于开封府解额相对较宽,录取机会相对更多,所以很多外地举子想办法到京城寄应取解。

不过,朝廷对此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宋仁宗时期规定,举人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不居他处者,才可以在开封府参加解试。

此外,无户籍但未占用别州名额的举子,经核实后,由命官作保,也可以在开封府应试。

这些外地来的举子,同样是在开封府的相关考场参加解试。

赵佶算是有开封府户籍的举子,自然是在开封府的贡院参加的解试。

让人没想到的是,赵佶还挺有本事,竟然被他考了个解试第一。

洪武十一年末,一众获得解额的举子到了东京汴梁城后,先到礼部报到,提交公据、家状(籍贯、三代信息),由官员核对身份,防止冒名顶替。

洪武十二年正月,省试正式开考,考场设在贡院。

考生按编号进入号舍,每舍仅容一人,自备笔墨饮食,昼夜不息。

五场考试依次为:首场考经义(《诗》《书》《周礼》等儒家经典解读);二场考诗赋(律诗、骈赋各一篇);三场考策论(针对时政提出见解);后两场是赵俣一朝加的,四场考新学(王安石新学,也就是《荆公新学》);五场考经济学(叶诗韵出的题)。

省试的结果十分出人意料。

不仅赵佶这个备受关注的考生考中了进士,赵俣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赵俣的五子赵楷(王懿肃给赵俣生的第一个儿子)、十四子赵樘以及太子赵寿竟然也考中了进士!

这个结果,赵俣真是始料未及。

要知道,这科是有特奏名与童子科的。

特奏名是赵宋王朝科举中特有的现象,是皇帝或朝廷赐予多次参加科举但未被录取者的一种特殊恩例。

最初,获得特奏名者不必经殿试即可授出身,后来则需参加殿试,且考试内容比正奏名简单。特奏名录取人数较多,但授官很低,大部分人只能获得低级虚衔,难以获得实职和升迁机会。

童子科则是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少年应试者设立的科目,主要选拔天资聪慧的神童。

朝廷规定十五岁以下能通经及作诗赋者均可应试。先由州府申报朝廷,国子监检验完毕,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再由皇帝亲试。

考试内容主要是背诵经文,有时也会考试诗赋。根据考试成绩,会给予应试者赐出身、授官或免解试等不同的结果。

简单来说,特奏名主要是对屡试不第者的一种照顾,而童子科则是为了选拔少年英才,二者在赵宋王朝的科举体系中都起到了补充作用。

赵俣出阁的儿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九岁,全都符合参加童子科的年龄限制,以蔡京为首的一众官员为了讨好赵俣,以及为了帮众皇子扬名获得声望,促成了这科的童子科,想让赵俣出阁的儿子在童子科中大放异彩。

谁想,赵俣的儿子赵寿、赵楷、赵樘这么出息,竟然没去考童子科,而是直接参加了正常的科举,关键他们真考中了进士。

赵俣事先知道自己有十来个儿子参加了成年科举,但赵俣对他们中举真没抱任何希望,也就是让他们长长见识,反正他们现在都没有爵位,又符合报名的条件。

赵俣表面上对左右说:“胡闹!科举乃我大宋选拔人才之要途,岂可教稚子戏耍其间,成何体统!”

言罢,赵俣故作怒容,说道:“将他三个的名字勾掉,再取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