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限制的事宜早不宜迟,要是等到太子赵寿的羽翼丰满,就难办了。
而且,这次皇子出阁,正是绝佳的机会。
于是,五女商量好了之后,立即分头行动,先拿下章楠、蔡璇等关键人物,再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遍后宫中的每个角落。
这不是阴谋,而是有利于后宫中除了郑显肃以外大多数女人的阳谋——毕竟,就算她们现在没有儿子,将来可能也会生下儿子,而只有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她们的儿子才能获得自由,有所作为,不用被当成猪来养。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宫中的大多数女人都答应了支持五女,并纷纷派人去说服自己的娘家人。
其实,在五女行动的第一时间,郑显肃就知道了她们在干什么。
以郑显肃的聪明,很快就想到了,这背后肯定是赵俣在推动此事,后宫中的不少女人之所以愿意支持五女,主要也是因为她们也看明白了此事,在支持自己的男人赵俣而已。
既然这背后之人是赵俣,郑显肃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阻止此事。
这就是郑显肃的行事准则,哪怕此事会严重影响她和她儿子赵寿的利益。
而郑显肃没有出面阻拦此事,那五女的串联,肯定非常成功。
很快,在一众宰执的带头支持下,朝廷解除了对皇子及宗室的限制,允许皇子、宗室从政、从军、经商、自由选择居住之地,同时,赵宋王朝正式推行功封及递降袭爵。
根据朝廷规定,皇子出阁之后,不会给予府邸,也不会给予封号、官职和权力,更不会被授予王爵,而是会先被送入太学,成为太学生。
皇子匿名入太学后,便被纳入三舍法体系之中,与其他太学生一同遵循升舍规则,其爵位也与此深度绑定。
太学三舍分为外舍、内舍、上舍,皇子需从外舍起步。初入外舍时,皇子并无爵位,仅以太学生的身份求学。若能在外舍生年终考核中合格,升入内舍,便可获封“开国男”。
进入内舍后,皇子需再经两年研习与考核。若内舍终考合格,升入上舍,则可晋爵为“开国子”。
上舍为太学最高阶,皇子在上舍需修满三年,期间参与每月“私试”与每年“公试”。若上舍毕业考核列“上舍优等”者,则可直接晋爵“开国县公”,且有资格参与吏部铨选,进入仕途;列“上舍中等”者,晋爵“开国侯”,可优先获得入馆阁修书或外放州县历练的机会;列“上舍下等”者,亦能晋爵“开国伯”,需继续在地方或中央机构见习,积累实务经验。
当然,这并不是皇子唯一的出路。
皇子也可以从军走武途,具体就是,需先匿名进入武学,与将士子弟一同从武学外舍生做起。
武学是李琳效仿太学创办的赵宋王朝的“皇甫军校”,也实行三舍制,但偏重实战。
外舍生需研习《武经总要》等兵书战策,进行沙盘推演,参与营阵操练。
皇子入武学后,与其他生员同吃同住,衣物兵器皆按军制发放,并无特例。
皇子若在外舍年终考校合格,便可升入内舍,同时获授“开国男”。
内舍研习侧重领兵之术,生员需每月随禁军参与野外驻训,模拟攻防战阵。
若皇子在内舍终考中合格,便可升为上合,获得“开国子”。
上舍为武学最高阶,皇子在上舍需修满三年,期间参与每月“私试”与每年“公试”。若上舍毕业考核列“上舍上等”者,则可直接晋爵“开国县公”,且有资格参与兵部铨选,进入前线;列“上舍中等”者,晋爵“开国侯”,可优先获得边军历练的机会;列“上舍下等”者,亦能晋爵“开国伯”,需继续在武学学习,同时进入神机军实习,积累经验。
开国县公往上,还有开国郡公、开国公、郡公、国公、郡王、嗣王、王,总共十二个爵位等级。
而要想获得开国县公往上的爵位,那就得拿出来实实在在的政绩或者军功了。
总之,哪怕是皇子,要想获得爵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皇子中也肯定不乏那些文不成武不就的,这样的皇子就只能选择去经商了,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连个关内侯的爵位都得不到。
至于递降袭爵就不多说了,无非就是,父爵为王者,只有一子可袭嗣王;父爵为嗣王者,只有一子可袭郡王;郡王只有一子可袭国公,国公只有一子可袭开国公,开国公只有一子可袭郡公,郡公只有一子可袭开国郡公,开国郡公只有一子可袭开国县公,开国县公只有一子为开国侯,开国侯只有一子为开国伯,开国伯只有一子为开国子,开国子只有一子为开国男。若袭爵者自身无新的功绩,到开国男这一辈,其子便不再袭爵,需自谋生路——或入太学、武学从头挣起,或经商置业凭本事立足,与寻常士庶无异。
而若有多个儿子,除了袭爵之子,其他儿子若想获得爵位,也要入太学、武学从头挣起。
不得不说,赵俣对自己的儿孙也真是够狠的。
这也可以说是,他们获得自由的代价。
见赵俣对自己的儿孙如此之狠,而且这功封和递降袭爵确实能解决问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