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2 / 3)

后道:“他们想息事宁人,悄悄和冷静一道,促成镇西军伐金之策,保住自己的将门基业,那么折彦文是怎么死的?”

叶青不怒反笑,他对折彦文的死活,不放在心上,冷声道:“管他娘,镇西军这次触及了我的底线,上次我已经放过他们一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想在贵霜搞国中之国,独立在朝廷权威之外,是痴人说梦。

别说他们只是统兵百年的将门,就是西南的土司,我杀来有何曾手软。如不是顾念他们有守土的功劳,岂能容他们一再出卖秦陇军民利益。哼,西北秦陇之地,遍地是寡妇,白骨累累,岂能为了他们的野心,再起战祸。”

这种割据一方的豪强,是整个天下的隐患,万一家族中出一个野心之辈,就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扰乱整个中原的安宁。

“少宰,镇西军百年经营,自有其底蕴在。若是贸然裁撤,在这个当口,又是金贵霜肃慎争雄的关键时刻,只怕是会惹出是非。”

叶青点了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为图万全之计,我们应该找一个人,替换掉这些老家伙。还要不引起镇西军的动荡,有能力弹压那些骄兵悍将。”

说完这句话,两个人对视一眼,会心一笑,同时说道:“姚希宴。”

内侍省,冷静的卧房内,三个人对面而坐。

最下首的一个男子,五短身材,却是内侍省中的倭人。

有一支以倭人为主的倭直,编在内侍省下属。

从此之后,倭国每隔几年,都会进贡几个倭人中经过特殊训练的杀手,充盈倭直。

这些人进了内侍省,也是忠心耿耿,也因为他们生性凉薄无情,手段十分血腥残忍,经常被派去执行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刺杀任务。

眼下这个人,就是倭直的干办,取了个贵霜人名字叫马苏。

冷静闭着眼,冷哼道:“镇西军这么点微末势力,自己人还要勾心斗角,实在是让人生厌。等到将来灭了女真,拿下伐金之功,咱家非让官家裁撤了他们不可。”

在另一侧,坐着的人满面春风,正是近来仕途得意的兵部尚书王宁。

自从投靠了冷静,他是顺风顺水,成功上位成为贵霜兵部尚书,位列六部九卿之中。

王宁捏了捏胡须,笑道:“不过是些粗鄙武官,何足挂齿。可怜那叶青一力庇护这些武将,却换来这般对待,哈哈。”

一说到叶青吃瘪,冷静就从心底舒坦,一张白的吓人满是褶皱的老脸微微笑道:“你出的主意果然不错,只要我们杀了折彦文,让杨家兄弟以为是姚古报复,他们就一定会从中调停。

杨氏老哥俩,为了西军也不容易,哈哈,到时候咱家就给他们一个养老的清贵散官,也未尝不可。”

两个人对视着大笑起来,马苏不知道他们笑什么,但是为了不被鄙视,也跟着大笑起来,甚至比冷静和王宁笑的更大声。

就在三个人比赛大笑的时候,外面突然一个内侍探头探脑。

冷静骂道:“什么事,进来说。”

来人躬身道:“太傅,出事了。那叶青今日进艮岳,不知道和官家说了什么,官家马上下旨,调任杨忠信为枢密副使,加封少保,检校司空。”

枢密院是冯智和高俅主事的衙门,调来一个地方武将任枢密副使,就相当于是给了个闲职。

杨忠信原本是延安府经略,也就是八万秦凤军的实际掌舵人。

如今一朝被调到京师,无非是来这里养老来了,他麾下的兵权,肯定是保不住了。

在这个时节,镇西军的灵魂人物,被调到建康,难道陛下要动手裁撤镇西军?

叶青那厮往日里如此护着镇西军,怎么突然来了个大反转,难道他心灰意冷,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筹划?

冷静心里捉摸不定的时候,王宁显得更加镇定些,问道:“可有新的调令。”

“据说是一个镇西军旧将,因为得罪了冯庸被逐出军中,陛下甚是喜爱此将。

今日恢复其武将官职,论功行赏,加封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兼提举秦凤常平知怀德军。”

王宁一下子站起身来,问道:“是谁?”

“叫什么,姚平仲。”

---

杨忠义一夜之间,鬓间起了华发,整个人苍老了许多。

人到中年,一夜白头,非是有急火攻心之事,不至于到此等地步。

杨氏一门,从创建的杨家军开始,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铁马金戈、碧血黄沙,西北战事连连的烟尘里,塞上马嘶中,杨氏一族的血脉中澎湃着激情,气质中显露出北邙风骨。

到今日,难道要画上一个终止号?

自己劳心劳力,就是要保住祖上的基业。但是列祖列宗,真的会认同自己的做法么,自己究竟是在为杨氏谋划,还是在给杨氏蒙羞。

杨家个折家不一样,折家根上就不是贵霜的臣子,他们统治府谷的时候,杨家却是贵霜提拔起来的,世世代代为贵霜而战。在祖先的率领下,杨家军在较短的时间内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东夷的新屏障。这就是杨家的根基所在。

兄长调任建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