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扫地(3 / 4)

小手写的,但他没怎么用力,只是看着他的手和笔别歪了,“母亲,薛瑞上午半天还不如一个五岁一-不,四周岁小孩一早上写的多!”

薛母到嘴边的话悉数咽回去,叹气道:“你打他骂他你二婶心疼,不打不骂他又不怕。这一一你多跟他聊聊。”

“婆婆!"林知了拿着几件带补丁的衣裳从里间出来,“我往瑞弟床上放老鼠,瑞弟都不怕,好好说有用吗?”

薛理呼吸急促,不是吧?她胆子这么大?不对不对,重点错了,“晚上?”“瑞弟睡觉前。"林知了道。

薛理代入自己掀开被子一窝老鼠,顿时寒毛直竖。薛母其实也觉得没什么用:“可是你二叔在的时候对你怎么样,乡亲们都知道,我们不管他,乡亲们不得戳你脊梁骨?”薛理从京师回来的一路上认真思考过,此生有机会就当个贤臣,不再给父辈蒙羞。此刻薛理有些动摇,奸佞小人好像更便于行事。薛理转向母亲:“日后无论我对瑞弟做什么,母亲都当没有看见。”林知了:“婆婆知道该怎么做啊。婆婆也不想一直养瑞弟。否则现在只有他一个,日后可能要养他一家。”

薛母原本有些为难,听了林知了的话,她毫不犹豫地应下来。林知了把旧衣服给婆婆,比划一下小挎包,请婆婆做两个,一个给弟弟,一个给小姑子。给小鸽子很好理解,留他装书,省得小孩天天抱着书不看路摔倒。“给鱼儿做什么?”

薛理听到母亲的问话又想谈谈妹妹的事:“母亲,可以让鱼儿早上跟我读书,早饭后写字,过了午时再跟琬妹学女红?”“你还想教出个女先生?"薛母笑着打趣。薛理:“懂得多没人骗得了她。”

林知了使劲点头,对对对,看看我啊婆婆!<1薛母看到了,想想儿媳妇那日同薛家族人对峙,心里也希望女儿跟她一样到了婆家没人敢欺负,“那丫头跟你大哥一样不爱读书。我,今晚叫她跟我睡,我劝劝她。“随后问林知了书包何时用。林知了说三天后。薛母下意识看向儿子,他三天后去书院吧。

薛理:“我带小鸽子过去。”

林知了说道:"在书院用晌午饭。书院比家里吃的好。”薛母一听又可以节省粮食便说"好”。

薛理等母亲进了堂屋才回头说:“你真会信口开河!都没去过书院,就知道书院吃的好?”

“婆婆也不知道啊。你和小鸽子不说,她永远也不知道。"林知了朝他走去。薛理下意识退到门外。

林知了愣了片刻意识到什么,无语又想笑:“想什么呢。”“你知道!"薛理把她拽出来:“别打扰我,我要想想第一课讲什么。”林知了想到明年有钱开店,她不能一直只动嘴不动手。原身记忆中很会蒸饭煮米面,米制品不需要她练习,林知了想到面食。此地面食也不少,林知了要做到味道及格还要吸引客人,就要做本地人没有见过的。

林知了最先想到花里胡哨的拉面,可拉面累人,也不能早午都卖拉面。看看太阳,这种天气适合吃凉皮。林知了到对面敲敲门,刘丽娘出来。林知了给她使个眼色,随后妯娌二人去厨房。刘丽娘低声问:“做豆薯粉?”

“那个不急。以前我祖父进城送豆腐,听一个外地客商说他们的家乡有一种面食跟米粉差不多。城中不缺卖米粉米面的。我想用面试试。”刘丽娘点头:“我做啊?”

“我说你做,做成了改日我再试一次。"林知了给出的理由是她要仔细回想。刘丽娘信以为真,就挖两瓢面,在她的指点下把面筋洗出来。面水放到林知了门前,盖一层纱布等面粉沉下去。

林知了又叫刘丽娘和面,她把木耳等物找出来,听到卖豆腐的,林知了叫小姑子去买一块老豆腐和几张油皮。

薛瑜端着盆去的,回来多了几块碎豆腐,“卖豆腐的是三嫂的小叔,他给的。”

林知了:“有没有道谢?谢过就行了。”

油皮切细丝,泡发的木耳干笋也切细丝,面筋做好备用,用洗面水煮汤,水开后先放木耳和笋,最后放青菜、油皮和切成丁的豆腐以及切成块的面筋。林知了想起还有鸡蛋,三个鸡蛋搅拌均匀倒进去,她迅速搅散,鸡蛋只剩蛋花。

薛瑜看着锅里五彩斑禁不住吞口水:“三嫂,好像城里卖的羹啊。”“像就多吃点。"林知了又戳一块猪油放进去就叫她洗手。薛理牵着犯困的小鸽子出来。林知了把陶锅放她面前,一人一碗,小鸽子大半碗。薛瑞最先喝完想来一碗,可是又不敢自己盛,就把琬放到他母亲面前。薛理看到这一幕眼前一黑,恨不得回到牢里。薛二婶快速喝完把碗递给林知了,林知了给她盛半碗。薛二婶自然嫌少。林知了提醒:“一人一碗半。"拿起薛理的碗盛一碗,二婶不禁瞪眼,林知了假装才想起来,“婆婆,我差点忘了,从这个月初七每日给您八十文。”刘丽娘还不知道薛理找到工作,问:“我们呢?”“你们还是五十文。”

薛二哥:“为何是初七?”

“相公初七去万松书院当书吏,每月五贯钱,二哥不知道吗?"林知了故意问。。

薛二哥不想同她说话,转向薛理。薛理点头证实此事。大嫂陈文君羡慕:“三弟识文断字的真好,从京师回来就能找到工作。不像你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