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入殿谒唐王劳忧(2 / 2)

人,李世民跟他很熟。这将亲自迎接。李世民亲热地握住他的手,寒暄了几句,询问宫中近况。

这将答道:“近来城中安稳,宫中也没甚么异动,大丞相身体安康,敢禀郎君,一切尚好。”

皇城又称“子城”,无居住功能,隋室的中央政府机构、皇家宗庙与祭祀建筑都在这里。

进到皇城,不再有市井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庄严肃穆的氛围。皇城内的南北走向大街,与朱雀大街相连,但名字改称显阳门街。此街更宽,按后世计长单位,宽达一百五十多米,是皇城与宫城的核心轴线,两侧分布着如三省六部、鸿胪寺、太常寺等中央官署。各个机构的外墙高耸,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时可见穿着各色官袍的官员沿着大小街道匆匆而过。

有瞧见李世民的,赶忙上前见礼。

李世民在进到皇城后,就下了马,凡来见礼的官员,他都微笑回应,相熟的,多说两句,不熟或者不认识的,也不冷落。沿着街道继续前行,穿过皇城,再前就是宫城南边的显阳门了。

显阳门最初叫广阳门,后改名昭阳门,又改名为显阳门。

此门是宫城的正门,巍峨壮观,门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铺着整齐的青石板,四周立有雄壮的石狮。这片广场是用来举行外朝大典之处。显阳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楣上“显阳门”三字气势磅礴。李世民略作仰望,年轻的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此门岂止是宫城的入口,更是权力的象征,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显阳门外广场上的青石板,很多是从汉长安城宫中移来的,历经风雨,每一步踏在其上,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责任的沉重。过往的帝王将相也曾在此留下足迹,而与他未来的辉煌与挑战,在此处交汇。

宫城又称“大兴宫”,按“前朝后寝”布局,分为外朝、内廷、东宫、掖庭四大区域。

外朝是处理政务的场所,核心区是大兴殿,入进显阳门,便是大兴殿。元旦、冬至的大朝会、登基大典等重大典礼,皆在此殿举行,殿宇深广,可容纳数千人。杨广此前曾在此接见突厥的启民可汗。大兴殿两侧,分设“东朝堂”、“西朝堂”,系日常议政之处。

不过李渊既没有在南边的皇城办公,也没有在大兴殿办公。

他迫使杨侑授任他为大丞相后,——此职正是杨坚篡北周前所任过之职,将他的大丞相府设立在了大兴殿后的内宫的东部区域,具体位置为东宫边上的武德殿。

从大兴殿前东行,经日华门,进入宫城的东侧,沿东西向横街行约数十步,即至武德殿。

该殿是隋室举行射礼、宴饮蕃使的重要场所,承担演武、检阅等功能。虽然有隋至今才三十多年,这座殿中亦已旁观过影响深远的大事,如杨坚废太子杨勇就是发生在此殿。原本时空,唐建以后,这座殿一度成为李世民的临时居所,与李建成的居所东宫形成隐隐的制衡。

且也无须多说。

武德殿不及大兴殿宏伟,却更具实用与威严。殿内陈设简朴而不失庄重。从显阳门进来宫城,一路行到此殿之外,尚未入内,举目已可见飞檐在松柏间若隐若现。飞檐斗拱,雕饰精美,松柏掩映间,颇显古朴典雅。等待了片刻,殿前的卫士得到了李渊的命令,请李世民入殿。

李世民步入殿内,由两个吏员引领着,转到了殿旁的一侧偏室。

李渊和李建成、裴寂、刘文静等人,正在室内。

“儿拜见父王。”李世民撩衣下拜。

室内光线明亮,映得李渊的衮服金箔生辉,却掩不住他两鬓的霜色与眉间的深纹,——自去年十一月入城,不过半年光阴,太原起兵时尚不嫌老态的他,已渐有垂暮之相。

李渊的右手按在河东地图上,指节处留着早年习射磨出的茧子,掌心纹路里渗着未洗尽的朱砂,那是批阅军报时留下的印记。他抬头时,眼角的鱼尾纹清晰可见,尽管不妨碍目光如炬,犹带着起兵以来的杀伐之气,只是眼尾微垂的疲惫,泄露了连日的操劳与隐忧。

“二郎,你回来了?”李渊叫李世民起身,推过一碗酪浆,示意他自取用。

应该是最近刚染过须发,他的胡须修得整齐,乌黑发亮,随说话的动作轻轻颤动。

李世民细细地察看了李渊的神色,到案前,端起酪浆,抿了口,换了个称呼,动情地说道:“阿耶,月余不见,怎觉得阿耶显老了些呢?阿耶如此辛劳,儿实感不安。愿阿耶保重贵体!”

李渊摆了摆手,说道:“二郎,叫你回来,是以为河东的事。你上书说,河东断不可丢,但河东现下的局面很不利於我军。晋阳已经失陷;河东郡、绛郡,包括上党郡的大部,也均已落入李善道之手。我知你素有谋略,可河东局面糜烂至此,你有何良策扭转?”

“阿耶,河东虽危,但非无解。儿愿亲领兵马,往援河东,必为阿耶解忧!”

此言一出,殿中诸人彼此相顾。

一人蹙眉说道:“二郎,李善道、刘武周南北并进,晋阳、蒲坂等要地皆已失陷,我援军现唯能困蹙一隅,敌势正盛。便你再往援,又有何用?以我之见,这河东,要不干脆就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