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不止是一代人(2 / 3)

之中仍带着些疏离。

小说里的孩子们全都浮现于眼前。

郑渊洁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叫杜小康的孩子。

杜小康被称作“杜家大少爷”,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的孩子,有油麻地最高大也最结实的房子,小青砖,小青瓦,朱红院门。

他有所有孩子们羡慕的皮带,油汪汪的,其他小孩只有一条线绳系裤腰,所以每回撒尿的时候,杜小康的派头都是最优雅的那个。

他就像是小学时候班里每个小男孩都偷偷恨得牙都痒的那个男生。

往往这个男生担任班长,家境好、学习好、人也更成熟,品学兼优,从他身上你挑不出一丝儿不好,而这也是他唯一不好的地方。

郑渊洁很快就想到自己小学时班上的这么一个人,虽然他四年级就被开除,但也记得这么一个人。

就像是桑桑和杜小康一样,他和他的关系很特殊,有友谊又暗暗想和他较劲。

在小说当中,杜小康突逢家境败落。

他辍学以后随父亲在芦荡养鸭,放鸭失败后,他把五只双黄鸭蛋全部送给了桑桑,这是他从大芦荡带回来的全部财富。

桑桑也把自己心爱的鸽子卖掉,把钱统统给了杜小康帮助他渡过难关。

故事最后,曾经的“天之骄子”杜小康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成长为一个为家庭生计拼搏的男子汉。

这一刻,恐怕没人不被杜小康身上闪光的魅力所感动。

发表以后,文学评论家也要说了:江弦在儿童文学的领域又写出了他最擅长的“人物弧光”。

“怎么写的这么好。”郑渊洁把《儿童文学合上,长长的叹一口气。看过江弦这篇文章以后,他算是彻底服气。

人家还真不是靠着自己的名气说服了《儿童文学,他写的确实是好,好到郑渊洁甚至迫不及待的想再读个一遍。

“郑渊洁同志,该换班了。”交接班的同志喊他一声,他这才目光迷离的站起,检查一眼水泵运行状态,按下停水按钮。

回宿舍的路上,郑渊洁仍旧在琢磨着江弦的这篇小说。

他写童话的原因是很功利性的,在《人民报上看到了计生即将开始,他当时立马意识到:

一家人如果生3个孩子,那一定是1本书3个孩子轮着看,但如果是一家人生1个孩子,那肯定恨不得给这个孩子买30本书。

于是他开始写童话故事。

如今但看完了江弦这篇小说,他忽然间觉得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太苍白了。

儿童文学不应该只有小孩子喜欢,也应该写给大人才对。

或者说童话不应该是简单的小故事,应该带点说教的气息他写不出来,但他会写讽刺。

京城市青年沟。

刚上中学的夏林坐在书桌前,捧着隔壁班男孩送的《儿童文学津津有味的读着。

《儿童文学这部期刊在他们中学里头很火,而这一期的《儿童文学格外难买。

同学们之间都在传,那篇《草房子写的特别好看,小孩子就是这样,流行什么大家就一起追捧,说没看过在学校里都有点抬不起头。

这就和90年代说四大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一样,哪怕不知道没听说过,也得装作知道,赶个时髦。

夏林太喜欢《草房子这个故事了,油麻地这群小孩子的友谊让她很羡慕,因为从小身体不好,家里管教的很严,她缺失了这样一段美好的童年。

也没有过那样一群灵动的伙伴。

纸月。

她真喜欢这个角色的名字,比她的名字美多了,恨不得自己名字就改叫纸月。

夏林绝对不会想到,以后她确实会再改两个名字。

一个叫王靖雯,一个叫王菲。

“你在看什么?”

母亲夏桂影破门而入,“给我看看。”

“没什么。”夏林连忙将这本书藏到身子底下,可还是被手快的母亲夺了过去。

“儿童文学?伱多大了还看这个?!”

“这又不是小孩子看的。”夏林嘴硬,快到叛逆期的年龄,但还没能完全叛逆起来。

夏桂影呵斥她几句,抽了她屁股几下,而后将书没收。

“吃饭。”

夏桂影是文工团女高音,丈夫常年在外工作。

吃过晚饭,她听了会儿收音机,很快就到夜里,孩子们都睡下了。

她一个人辗转难眠,无所事事,随手翻开床头的那册《儿童文学乱看。

“草房子?”

夏桂影无事可做,看到那行编者按以后,有些来了兴趣,看向第一行。

夜渐渐深了。

夏林半夜被尿意憋醒。

她趿拉着鞋子,穿条裤衩和背心,下床去摸床底下的尿盆儿。

结果看到母亲那边煤油灯还亮着。

借着微弱的灯光,夏林能看到母亲捧着那本原属于她的《儿童文学,边看边揉眼睛。

“这故事也太感人了。”

“这哪是写给小孩儿看的啊,写的太好了。”

《儿童文学杂志的九月刊已经发行一周了。

因为是儿童文学刊物,很少有小读者能有条件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