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切尔诺贝利(2 / 3)

文豪1983 小时光恋曲 2230 字 20天前

人老公,如果事情最终闹到华人学生联合起来上书,要求开除掉害群之马……校方基于学生的意见,很有可能勒令聂华令等人速速捂住盖子。

这时候,他顾华就要被抛弃了。

中国人,美国人,在这时候的思维是一样的。

麦子,麦子!

顾华忽然想到了他前些天在报纸上看到的爱荷华农业大丰收!

一个美国农场主,拥有上万公顷的土地,他的麦子去年多到需要雇佣几十个工人来,开着机器帮他收割。

今年他并没有怎么呵护土地的肥力,而是扔下种子,到现在那麦子已经又长出了新的一茬。

这便是如今的美国,连麦子也学会了讨好美国人。

麦子起源于小亚细亚,现在的伊朗中东地区,那里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后麦子传入了中国,距今四千年前,此后就一直在中国住下,中国曾是全世界麦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了近乎四千年,历史不断变换,东方始终神秘而庞大。

为什么说近乎?

因为麦子传到美国,是十六世纪的事情,那时候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刚刚登陆这一片土地,他们带来了文明的成果;之后麦子在美国越种越多,越来越快,到20世纪初,情况已经两级反转。

世界上种植麦子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国变成了美国,无数的麦子,自然的在美国生长出来,就好像诞生于其他地方的他们从各个地方赶来,天生就属于这一片土地……世世代代,永生永世。

美国人自然不会珍惜外来的麦子。

如果在其中少了一株来朝圣的麦子,被狂风卷走了,谁又会在乎?

“你会扔下我吗?”顾华忽然问聂华令。

聂华令不知道顾华为什么发问,安慰他道:

“我们这里曾有两位不同国家的作家,他们的国家之间本来彼此相对,然而他们来到这儿之后,却爱上了彼此,当他们离开时,留下了一个孩子……”

“那个孩子在哪?”顾华说。

“那个孩子并不在我这,但我保证,我一直抚养着这个孩子。”聂华令道。

“爱荷华这个地方充满爱!这里除了猪,玉米,还有文学,看到文学的份上,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对你负责。”

顾华又能怎么办?

他只能选择相信。

——

久违的第二场话题讨论开始,这一轮讨论抽到了“核子文学”。

两岸作家的对话,怎么是“核子文学”?

因为在四月下旬,一场人类的浩劫发生了。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该地的巨型核电站发生了大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

事故当场造成三十多人死亡,而后是被调去抢险的数百名士兵受到严重核辐射,在几天内死亡。事件直接影响到了三百二十万人,这些人将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因核辐射带来的伴发症,永远的失去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长度。

东欧边境的国家,几乎是立刻监测到了辐射量超标,开始进行疏散,远在英吉利海峡的大英,在海洋中检测到水质含辐射量诡异的飙升;核辐射造成的灰尘最远飘到了靠近北极圈的挪威、芬兰等地。

余切见识到了美国媒体的国家机器,开动的模样了!

这事情一出来,什么新闻一时间都被压住了,苏联对这件事情当然是想办法瞒报的,但飘在天上的核辐射骗不了机器。

美国的专家将此夸大其词,认为最严重的情况下,整个亚欧大陆将会因此被污染。

人类将因老大哥而灭绝。

所有美国的电视台,所有美国的报纸,所有美国人的话题……一时间都是切尔诺贝利。

两岸作家的话题,只好也换成了“核子文学”。

这一把的讨论成为余切的个人秀场。

尽管这个话题十分热门,但全场并没有任何作家能发表看法。

余光钟说:“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灾难,我为全世界人民祈福。”于是全场人都跟着余光钟开始祈福。

余光钟是一个新潮的人,他并不是教科书上那个古板的老头。

中文词的“摇滚”,就是他最先赋予其含义的。

1969年,余光钟到美国游学,见到年轻人追捧某种音乐,称之为“Rock&bp;ad&bp;Roll”,直译为摇来摇去滚来滚去,华人称之为“节奏蓝调”、“乡村歌手唱的”,余光钟见状,就在自己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中写到这个事情,并命名为“摇滚”。

随后这个命名被其他看他书的宝岛音乐人注意到了,最终传遍大江南北,在内地的燕大开演唱会的崔建也将之称为摇滚,又影响到其他歌手,尽管他们都不知道这词从哪里来的。

然而,真正的中国“摇滚”之父余光钟祈福后又说:“我没有什么看法可以发表,我确实不了解它。”

李傲见状,只好讲起了一些段子:他从一个美国人的回忆录当中看到,有某些人曾打算用原子弹炸自己的国土,他认为这简直无耻之极。

“谁这么无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