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插图未删减版(1 / 4)

激荡1979! 泥白佛 3063 字 2天前

经理给两人引荐了一下。

国内著名青年作家魏明。

香港著名老牌导演李瀚祥。

魏明对李瀚祥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不过李瀚祥却真的不认识魏明是哪个,魏明成名的这段时间他正在香港给邵氏拍戏。

经理又补充了一句:“魏明老师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而且还是吴作人老先生的邻居和忘年交。”

一听到吴作人,李瀚祥态度立即转好,反而说起了荣宝斋经理的不是。

“2500港币确实有点贵,对于内地的薪资水平简直就是天价。”

经理一阵无语,只怪自己多嘴,而且哪里贵了,本来就是卖给你们这些外面来的人,当然要按你们的收入收费了。

李瀚祥皮肤黝黑,人高马大,戴个黑框眼镜,他本是东北人,后移居北平。

少年时他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绘画专业,师从徐悲鸿和吴作人,所以他和吴作人有师生之谊,听到魏明是老师的忘年交,立即就转向他说话。

魏明感激地对李瀚祥抱了抱拳,趁着李瀚祥帮忙说项,魏明提出一个要求:“2500港币我可以接受,不过我没有现金,都在账户上,可以用外汇劵吗。”

经理为难了,以张大千侄女那种情况,外汇券的话够呛能换回港币。

李瀚祥显然也知道国内这种外汇进来容易出去难的政策,于是他表示愿意帮忙,他用自己手上的港币现金给魏明付了钱,回头让魏明给他对应的外汇券即可,反正他也要换的。

不过他有一问:“魏老师哪来那么多港币啊?”

魏明:“我除了写也写歌的,之前给香港歌手写过几首歌。”

“哦,竟然还懂音乐?”李瀚祥有些惊讶,心想这么多才多艺,难怪能成为吴老师的忘年交。

李瀚祥还想问魏明都写过什么歌,这时吴作人来了,作为学生的李瀚祥赶紧又过去招呼,并聊起了他的近况。

魏明也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得知这次李瀚祥来京城除了参加荣宝斋的这个活动,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垂帘听政》的剧本。

李瀚祥虽然以风月片闻名,但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靠着黄梅调电影多次打破香港本埠票房记录,曾经辉煌一时,跟张彻、胡金铨、楚原等大导演齐名,而且还是几人里唯一不靠武侠动作片闻名的。

然而现在香港电影界已经换了江山,这四大导演都不灵了,如今是许冠文都市喜剧的天下,另外今年程龍的《师弟出马》将香港本埠票房记录第一次带到了千万级别。

不过李瀚祥前些年心脏病需要去美国做手术,考虑到可能会客死异乡,于是他冒着风险回到了内地,见到了很多内地电影界同行,还获得了廖公的接待,于是萌生了回内地拍戏的信念。

一开始定的是茶馆,但觉得都是台词,不容易出彩,后来又想拍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最后才确定拍慈禧为主的《垂帘听政》。

但这个项目也是从上影厂到长影厂,一直没能落实下来。

久等不下的李瀚祥也得赚钱,就回到香港和邵氏续约了,同时他又请国内的老牌编剧杨村彬对已有的剧本进行修改完善。

这已经是他第五次飞燕京了,参加这个周年活动只是因为他喜爱收藏顺便而为,主要还是跟编剧讨论剧本的问题。

魏明用李瀚祥的港币买了两幅画,之后又用人民币买了一些笔墨纸砚,约定明天去拜访李瀚祥,顺便还他外汇券,他就住在燕京饭店,接下来还要住几天。

李瀚祥特意表示:“到时候再送我一本你的书吧。”

魏明点头称是,到时候再拿着相机搞一张合影,这段经历应该也会被李瀚祥写在他的《三十年细说从头》专栏上吧。

回家的时候魏明还回忆了一下《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这两部电影,李瀚祥张彻他们这一代导演只有李瀚祥在80年代凭借这两部合拍片重回事业巅峰。

同时这两部电影也奠定了刘小庆内地影坛一姐的地位,还帮初出茅庐的新人梁佳辉斩获了第一个金像影帝和台湾的封杀。

到了家,魏明给老娘展示了一下他新买的画。

许淑芬平时对这些画是没什么感觉的,只觉得不当吃不当喝的浪费钱,不过今天却很开心,主要是针对那幅《婴戏图》。

“这张画放在客厅吧。”许淑芬笑得合不拢嘴,哪个当妈的不希望子孙成群呢,这画看着就喜庆。

虽然这是一幅未来拍卖能卖几千万的张大千精品,不过画嘛,就是给人看的,卷起来束之高阁有啥意思。

“行,就挂客厅里吧。”不过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画的寿命,魏明把它挂在了一个阳光晒不着,又距离厕所和厨房比较远的地方。

第二天魏明去燕京饭店拜访李瀚祥,这里的保卫对他还有印象,轻松放行,然后在他大厅遇见李瀚祥下来送客。

而且这个客人魏明还认识。

对方先认出了他:“魏作家,你怎么来这了?”

“哦,赵总,”魏明看向李瀚祥,“咱们应该是冲着同一个人来的。”

赵伟是中影合作制片公司的副总,北影厂跟青鸟合作《自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