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再试云雨(1 / 4)

激荡1979! 泥白佛 3046 字 2天前

这是今年文学双月刊《收获》的第五期。

没有爆款文章的情况下,《收获》的发行量一般情况是略逊《人民文学》的,毕竟后者更有价格优势。

不过这一期《收获》有望打一个翻身仗,因为出爆款了。

从食堂回来后,魏明稍微有些困意,小憩片刻后觉得手腕还有些酸胀,于是先看杂志。

排在目录第一位的就是叶辛的新作《蹉跎岁月》。

此前叶辛凭借《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首登《收获》,当时因为撞上了魏明的处女作《双驴记》,关注度不高。

之后魏明尝试不同题材,而叶辛因为有着长达十年的贵州下乡经历,所以坚持知青文学的创作,于是有了这部让他爆得大名的《蹉跎岁月》。

因为是长篇,只有上部。

而且断的地方恰到好处,让读者欲罢不能地想到了解几位主人公接下来的人生际遇,所以到了下一期结局的时候,魏明记得《收获》发行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了这本刊物的发行巅峰。

看完半本《蹉跎岁月》,下面还有一部连载结束的长篇《历史的廻声》,作者李克异。

说是完结,其实是不可抗力导致的太监。

作者李克异在去年创作这部的时候突发脑溢血过世了,只完成了这部全四卷的第一卷,后面的只有大纲和简介,即便只有第一卷,也足有30多万字。

可以预见,如果全部写完,这将是一部关于晚清民国乌苏里江东历史人文风貌非常详实的长卷画轴般的作品,对于研究那片已经被苏联霸占的土地很有意义。

魏明继续往下看,哟,还有一篇宗璞老师的短篇《米家山水》,有日子没去看媚儿一家了。

于是下班后,魏明先是去未名湖逛了逛,看有没有钓鱼佬。

未名湖名义上是禁止垂钓的,只是在每年冬天之前由校工进行一次集体捕捞,然后给学生和老师们加个菜。

不过这条禁令对那些教职工家的小屁孩是没用的,偷着钓呗,魏明巡逻的时候看见过好几次,谁会跟小孩子较真呢。

虽然他不爱吃,但兜里一直都有各种果,凭这个换几条小鱼应该不成问题。

从图书馆出来到了未名湖南侧,果然在一块伸进湖里面的石头上看到了两兄弟,也是熟人,平安叔家的邻居,魏明的小读者濮树和他哥哥濮石。

濮石比弟弟大六岁,性格更活泼外向,他手里捏着一根线,线上有一个鱼钩,钩子上是被水浸湿的馒头捏成的面团。

濮石钓鱼,濮树就帮他打掩护。

他们的父亲濮老师还在美国留学深造,母亲是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骨干,平时也很忙,所以濮树以大哥马首是瞻,一双眼睛里满是警戒,然后他看到了魏明。

“魏,魏老师……”濮树结结巴巴道。

魏明笑道:“抓到多少鱼了?”

见是魏明,濮石也不怕,大方展示着手里的小桶:“两条鱼,三只虾。”

“不错不错,卖给我怎么样。”

濮石道:“卖什么卖,送你了。”

“哟,这么大方。”魏明意外。

濮石道:“最近学了一首歌叫《同一首歌》,听说是您写的,这就算学费了。”

魏明笑着接纳了,并从兜里摸出两块,不能白要。

“不过我没带个兜子,这个桶能不能借我用一下啊?”

濮树问:“魏老师你是要吃鱼吗?这种鱼刺很多的。”

魏明:“不是啊,我是要送礼,送给一只猫妈妈和几只小猫。”

听说有猫,两兄弟立即恳请魏明:“能让我们也去看看吗?”

“可以啊,那你们自己拎着桶跟我走。”

濮石突然感觉手里的线动了:“又来一条!”

路上濮石还问魏明:“外国那个mr&bp;wh也是你吗,我爸爸说在美国的书店里还看到你的书了呢。”

魏明点点头:“嗯,是我。”

濮树跟魏明更熟一些,显摆道:“魏老师是不是很厉害!”

濮石:“我还是觉得写歌更厉害,听说日本歌手还送了你一把吉他。”

“是有这回事儿。”

濮石认真道:“我也在攒钱,早晚也要买一把吉他。”

这孩子也是很喜欢音乐的,后来濮树的第一把吉他就是他哥哥留给他的。

到了冯老家,宗璞阿姨也在,而且正在看一份新鲜出炉的《中青报》,第二版上写的正是《勇敢者的游戏》勇闯美利坚,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勇夺儿童类图书销售第一的好成绩!

“小魏,恭喜你啊,我最近不少在美国的同学都提到给他们的孩子买了这本书,看简介上说是一名中国作家,还觉得不可思议。”

宗璞阿姨是清华外文系毕业的,她的同学有不少在国外工作生活。

“哦,不可思议的点是?”

宗璞道:“感觉不像是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下能写出来的故事,非常天马行空。”

不得不说,这些人感觉还真不错。

魏明指了指自己的脑子:“要是没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怎么敢写儿童文学,儿童是最需要想象力指引自己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