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才几个人的交谈之中,皇甫嵩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位二公子是奉旨前往洛阳国子监学习的。
既然如此,那么护送刺史之子理应是自己的责任所在,看来之前是误会王允大人了。
此外,这位二公子的言行举止十分得体,其头脑更是聪慧过人,就拿马镫和马鞍这件事来说吧,尽管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般的想象,但倘若真能将此物件完善并投入使用,那必将带来巨大的变革。
皇甫嵩反复思考之后,决定将王轩单独叫到一边,并表示经过刚才的一番交谈,自己愈发喜欢眼前的这位二公子,便直接称呼他为侄儿,邀请他一同在林中散步。
由于马镫一事事关重大,他特意吩咐王轩切不可让他人知晓,否则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对此,王轩连忙点头答应,表示绝不会将今日所探讨之事泄露半句。然而,王轩心中却暗自思忖着:“我虽不会亲口说出,但可以让汤隆去完成啊!”
但最令王轩高兴的是,这个皇甫嵩和自己的友好度那是蹭蹭地往上涨啊,而且还亲切地称呼自己为“侄儿”,这可真是个意外之喜!
不过,根据历史记载,皇甫嵩最终似乎是死在了某个事件之中,只是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王轩心中暗自琢磨:“看在他为人刚正、对我又这么好的份上,等我让汤隆成功打造出马镫和马鞍之后,一定要先送他几套。
嘿嘿,我这个侄儿可不是白当的呀!”
就在王轩的队伍即将启程之际,远处的官道上传来了一阵马蹄声,紧接着便出现了五辆马车,正朝着他们所在的方向缓缓驶来。所有骑兵立刻警觉起来,纷纷站起身来进入戒备状态,生怕是有敌人前来偷袭。
然而,当这五辆马车快要靠近队伍时,却突然停了下来。只见为首的一辆马车上,一个老者慢慢地走了下来,并朝着他们这边走来。这位老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支队伍,并且一眼就认出了身披重甲、威风凛凛的皇甫嵩才是这支队伍的首领。
蔡邕直接朝他拱了拱手,我乃是陈留蔡邕,举家前往洛阳,不知将军去向何处。
皇甫嵩好像认识蔡邕一样,赶忙还礼,学生见过蔡大家,王轩见皇甫嵩对这个老头都是非常恭敬的样子,于是自己也跟着龚手参拜起来。
王轩偷瞄了一眼,眼前这个皇甫嵩称为蔡大家的人,只见眼前是一个两鬓有些斑白,穿着朴素的敦厚长者。
蔡邕虚扶了一下皇甫嵩,面露慈祥的笑意,对皇甫嵩说:“将军还未告诉我去往何处那”,眼看皇甫嵩看到蔡邕之后心中激荡,紧张的说,我此次护送豫州刺史二子前往洛阳。
皇甫嵩的目光看向了王轩,而这时,王轩也反应了过来,蔡邕,自创书法飞白体,也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
听到皇甫嵩这么说,蔡邕不由得好奇地打量起王轩来,王轩被蔡邕看得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蔡邕笑着说道:“原来如此,这位便是豫州刺史之子吧?果然仪表堂堂啊!”
王轩赶紧抱拳行礼道:“多谢先生夸奖!”
皇甫嵩接着介绍道:“蔡大家,此乃王轩公子,聪慧过人,此次随我一同前往洛阳。”
蔡邕点了点头,微笑着看着王轩说:“年轻有为啊,以后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王轩谦虚地说道:“先生过奖了,晚辈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几人又寒暄了几句,便继续赶路了。一路上,王轩都在想着蔡邕这个人,没想到在这里竟然遇到了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暗自庆幸,这次出行真是让他大开眼界,不仅结识了皇甫嵩这样的名将,还见到了蔡邕这样的文学大家。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在这个时代做出一番事业来。
蔡邕接到皇帝的征召,要去洛阳任职,但具体的职务尚不明确。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蔡邕只能带着全家老小踏上前往洛阳的路途。
然而,一路上他们听闻司隶地区正遭受匪患的困扰,这让蔡邕心生忧虑,脚步变得迟疑起来。
毕竟,带着家人冒险穿越匪区实在太过危险。但他们已经接近洛阳,若此时折返,又显得不合适。正当蔡邕犹豫不决之际,他们恰巧遇到了正在休息的皇甫嵩的骑兵部队。蔡邕心想,或许可以请求官军的庇护,一同安全抵达洛阳。
蔡邕向皇甫嵩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他们的保护。皇甫嵩欣然同意,表示能够给予蔡邕这样的大学者帮助,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岂会拒绝?而一旁的王轩得知眼前之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蔡邕时,立刻换了一副嘴脸,极尽谄媚之能事,自称是蔡邕的学生。
他深知讨好文人的诀窍——询问对方擅长的领域。对于文人来说,最喜欢的就是给别人当老师,解答各种疑惑。
王轩灵机一动,便请教起蔡邕关于音律方面的知识。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对音律的见解和疑问,试图引起蔡邕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