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里长居然还管饭?(1 / 2)

马皇后的担忧,不无道理。

大明毕竟是封建社会,在这个时代,读书仍然是少数人才能够享受到的特权。

民智不开,所以在朝廷官员们口中的“愚民”二字,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纵然民风淳朴,但基数大了,就难免会混进去一些喜欢走歪门邪道的人。

别说是不识字不懂法的百姓了,就算是那些当官儿的,在老朱的三令五申之下,还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贪污受贿被砍了脑袋的。

直接给百姓送粮食,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就会动起不劳而获的念头。

甚至,极有可能因此动荡。

不过朱寿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因为他这粮食,就没打算白送。

不多时,朱寿就带着家中的老仆老刘,还有那六个亲随,来到城中。

然后,他们先是去了洪武盐店。

朱寿对店里的伙计如此这般,交代了几句。

最近,朱寿从应天府各处调集了大量的粮食,储存在长干里。

本来是为自己的一个后续计划做准备,没想到却歪打正着。

此时的长干里,早已经被白雪给淹没。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最靠外的三排砖瓦房中,挤满了老人和孩子。

虽然他们有住的地方,不至于在前几天的大雪中被冻着。

可是大多数人都是面露菜色,看着极为虚弱。

显然,这几日他们都没怎么吃东西。

一进门,耿权就迎了上来。

耿权是长干里硕果仅存的乡老,在长干里近万户百姓中,他家还是比较富足的。

但也仅限于面对这种极端天气,有口吃的而已。

“耿老丈,怎么几天不见,你的气色就变得这么差?按理来说,你家应该是有些存粮的吧?”

看到面黄肌瘦的耿权,朱寿忍不住惊讶道。

耿权苦笑一声。

对于这位少年里长,耿权的观感极为复杂。

一方面他很感激朱寿拿出家传的秘方,帮助长干里的百姓。

另一方面,他也觉得朱寿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

没办法,他就没见过朱寿这么不把钱当钱的纨绔。

有句话说的好,对于真正的有钱人来说,吃喝p赌才能花几个钱?

但是像朱寿这样,想要干点啥事儿的,是最可怕的。

在耿权心目中,朱寿已经成了那种,靠着家里的钱,不知道搭上啥关系从朝廷买了个里长,想要出人头地的二愣子。

是个好人,但同样是天字第一号的败家子,应该没啥好下场。

不过,此时耿权也顾不得想这些。

他面露苦色道:“好我的公子,这景象,谁家还能有余粮啊!这几日生病的人太多,我家里的那些粮食,都分出去了。”

说完,耿权又小心翼翼道:“公子,您现在来是要?”

“瞅你那没出息的样儿,不就是几口吃的吗?去,把所有能动的青壮都叫到大食堂那边,本公子有话对他们说。”

大食堂,是朱寿亲自规划的一座建筑,也是长干里最早动工的地方。

这座建筑,外形像是后世很多学校的食堂,只有一层,但是占地极广。

里面的格局构造,同样跟朱寿记忆中的食堂如出一辙。

四周是各种灶台,中心位置则是摆满了桌椅。

之前长干里的修葺项目,实在是太平平无奇了。

所以,朱寿才会亲自搞了一套设计。

除了民居之外,几乎所有的空地都被他利用起来,规划了各种各样的场馆设施。

光看他的设计图,建成后的长干里,绝对是如今应天府建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而且,看着一点都不混乱,规划得井井有条。

朱寿有信心,以后的长干里绝对是应天府当之无愧的地标。

而他此时所在的大食堂,注定会是长干里的地标建筑之一,这段时间,朱寿购买的粮食,都被储存在这里。

所以,从修建第一天开始,这个地方,就神神秘秘的。

长干里的百姓一直都对此十分诟病。

他们都以为朱寿打算在这地方修一个戏院,进而觉得新来的这个小里长没啥脑子。

平素生活那么艰难,难得赚点钱还要顾着家里的吃喝。

就凭长干里百姓的消费水平,哪是能进戏园子看戏的人?

哪怕你在那地方啥也不盖,就把路铺平一点也好啊。

这就很神奇。

花钱的申鹏还有何大方都不心疼,不知道这些百姓们纠结个什么劲儿。

不多时,可以容纳三千人的大食堂里面就挤满了人。

这些百姓都是一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