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观星台试命(1 / 2)

第二章:观星台试命

【诗引:窥天有道】

云低夜寒,星垂欲滴霜。

灯火映孤影,擂鼓动胸腔。

欲问天公借命,奈何命非偿。

清晨的风比夜更冷,寒意不再是侵入骨髓,而是直接穿透了灵魂。朱灯六被锦衣卫押解至观星台,他的双手还被粗绳绑着,脚踝的铁链叮当作响。沿途的宫人低头行礼,但目光里带着隐约的同情——观星台,多少人去过,却没几人回来。

他抬眼望去,那台子比传闻中还要高,层层石阶直通云霄。台顶有三座观测仪器的铁质骨架,嵌着某种不知名的刻度盘,在晨光下投下长长的阴影,如猛兽的爪牙张开,似要撕碎一切。

风过处,一片肃杀之气。朱灯六的脚步踉跄,但脸上却强作镇定。

“快走!别装死。”身后的锦衣卫冷哼,推搡了一把。

朱灯六喘息片刻,抬头看向早已在台顶等候的朱棣。龙袍男子立于风中,目光冰冷如霜。他身后站着十数名朝臣,其中不少是昨夜见过的面孔——天官、礼部尚书、还有那个看他如草芥的锦衣卫首领。

朱棣没有废话,开口就是一把刀。

“朱灯六。”他低声道,“昨夜你在殿中所言,今日便在此处验证。”

一句话落,天官李庆从袖中抽出一卷纸,铺展开来,双手高举递向朱棣:“陛下,此图乃天象局百年来秘传,可推星宿轨迹,却从未有人解开。倘若此人真能破解,当真称得上奇才。”

话音未落,旁边的礼部尚书冷哼:“依臣之见,解不开才是必然。此子狂言惑众,恐怕是借机蒙骗。”

朱灯六无言,微微闭眼,竭力让自己的呼吸平稳下来。他知道,今日本就是一场生死赌局,不靠嘴,靠手。

那图纸被摆到他面前。展开的刹那,朱灯六瞳孔微缩。

图纸上画着一片星象点阵,看似杂乱无章,但他一眼就分辨出,那些点的分布并非偶然,而是严格遵循了某种“规律”。更重要的是,点阵中央还标注了一条曲线轨迹,正是他在现代研究中见过的——抛物线。

原来如此。

这并非什么“天象图”,而是一个古代版本的抛射模拟图!只不过制作者不懂真正的力学原理,只记录下观察到的运动结果,误以为是“星宿之道”。

“看懂了?”朱棣注视着他,冷声问道。

“臣斗胆,”朱灯六稳住声音,“这图并非天象之机,而是物体受力后的轨迹图。”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

“荒唐!”天官李庆第一个开口,声音陡然拔高,“你说这不是天机,那你能解释这轨迹是如何得来的吗?”

“能。”朱灯六毫不迟疑。

他看向朱棣,眼神中带着一丝隐忍的狂热:“陛下,此图涉及的是一种名为‘抛物运动’的物理现象。若给臣纸笔,臣可立刻用计算证明。”

朱棣沉默片刻,随即挥手。纸笔被呈上,朱灯六不慌不忙地拿起毛笔。他知道,毛笔的阻力比钢笔大,稍有失误,便前功尽弃。但此刻他的手却稳如磐石,仿佛这一切早已烙在骨血中。

他先在纸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接着迅速标注了几个关键点。然后用古代术语解释:

“这是抛射物的起始点与落地点。物体离开时有一个初速度,这条速度线与地面成某个夹角。这两个数值——速度与角度——决定了物体的最终位置。”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

朱灯六继续道:“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抛射物的最高点、轨迹范围,以及最终落点。若陛下愿意试验,臣可预言其结果。”

朱棣眉头微挑,终于开口:“试验。”

很快,台上搬来一架投石机。那投石机是明军战场上常见的重型器械,此刻在观星台上显得格外突兀。工匠们将一块石弹放入投石槽,周围鸦雀无声,只听机械齿轮咔咔作响。

“起始速度为五十步距离,角度为三十度。”朱灯六掐算片刻,在纸上写下三个数字。

“落点应在观星台下八十四步外,偏东五步。”

礼部尚书冷哼一声:“满嘴胡言。”

“发射!”

投石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石弹飞向天空,拖出一道清晰的抛物线轨迹,带着巨大的轰鸣砸向地面。所有人屏住呼吸,台下士兵快步跑去,丈量距离,随后高声禀报:

“八十四步,偏东五步!”

众人愣住了。台上一片死寂,唯有风声在耳畔呜咽。

朱灯六心中一松,抬起头,正对朱棣的目光。他看到这位帝王眼中第一次流露出一丝玩味的笑意。

“好一个抛物线。”朱棣笑了,声音中夹杂着一丝难以名状的深意,“你果真是个奇才。”

“陛下,这不过是皮毛。”

朱灯六趁热打铁:“若臣得时间与工坊,可将

最新小说: 娇娘二嫁 念念勿忘 心动难眠 他,又出现了[穿书] 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 奉御女官(清穿) 谬果[破镜重圆] 娇华(双重生) 大明一家人 含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