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刘阳之志(3 / 4)

三国之大楚天下 帆辰 2708 字 7个月前

深受感动。

同声喊道:“为主公而战,死不足惜!……。”

刘阳道:“将所有死亡将士名单收好,不管死亡将士何种出身,哪里人士,既入我九江营,生是九江营将士,死毅然是我九江营之魂,将死亡将士的骨灰带回九江郡,也好让我等生存的将士拜祭其英灵。”

“主公……。”九江营将士无不痛哭失声。

一旁的万余名俘虏,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面对此情此景,心中震撼不已。

俘虏之中也有官军士兵出身,只因看不惯官军欺压兵士,将军们只知作威作福,从未将兵士当人看,黄巾动乱之时,便趁势加入黄巾。

见刘阳对待军中将士如同兄弟,军中将士更是对眼前这位少年将军忠心赤胆,以死相报,便也不知不觉落下眼泪。

刘阳安排好一切后,看着眼前近万名黄巾俘虏,其中大部分乃身强力壮之人。

高声喝道:“黄巾军乱我大汉江山,毁我大汉根基,坏我大汉百姓,令百姓家园被毁,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汝等身为大汉儿郎,何故委身于贼。

今黄巾军覆灭,汝等将背负一生一世叛贼之名,子孙后代也将背负叛贼之后骂名,汝等心安否?”

俘虏之中也有几个胆大回道:“将军,俺等加入黄巾军也是迫不得已,乃生活所迫。”

“是啊!俺等都是穷苦百姓,都是受到官府欺压,士族欺压,无法生活,不得已才加入黄巾军。”

“是啊……我等也是没法子。”黄巾俘虏七嘴八舌说道。

刘阳也知俘虏所言之事属实,今大汉江山社稷动荡,王公大臣只知专权谋私,各郡官员只知欺压百姓,郡县兵士形同虚设,闻听叛贼暴乱,唯恐躲避不及,

天下士族之人大鱼大肉,而穷苦百姓生活却是难以为继,有上顿没下顿,为了生存,才跟随黄巾叛乱。

黄巾作乱之时,九江郡守大人无所作为,挂印逃离,九江郡丞刘良,郡尉刘建才挺身而出,率领郡中其他官员坚守九江郡,刘阳为相助其祖父大人及父亲大人,这才进入军中,招募义兵,抵抗黄巾贼寇。

万余俘虏之中,有些人激动,有些人愤怒,也有些人沮丧,也有些人哭泣。

刘阳看着眼前这万余俘虏,心中暗想:“今贼首张角、张宝、张梁三人已死,黄巾军已彻底覆灭,各地一些黄巾余孽已无法掀起大风浪,剿灭乃是早晚之事,大汉江山也可暂时稳定,

此次皇甫嵩将军奉旨前来清剿黄巾贼寇,若是将俘虏全部押送前往皇甫嵩将军处置,面对黄巾俘虏,皇甫嵩定然不会手下留情,

眼前的万余俘虏虽是黄巾余孽,但也是大汉百姓,是万余鲜活的生命,若是全部斩杀,吾于心何忍。”

刘阳想到此时,看向黄忠、徐晃二人。

二人见刘阳眼神,急忙来至近前,一同拱手施礼道:“主公。”

刘阳看看俘虏,又看看黄忠、徐晃二人,招呼二人近前,小声言道:“今广宗城破,黄巾贼首张角、张宝、张梁三人已死,黄巾军已是彻底覆灭,

黄巾军叛乱,朝廷已对黄巾余孽恨之入骨,皇甫嵩将军奉旨前来,定然不会放过黄巾俘虏,

今眼前这万余俘虏也是穷苦百姓出身,不得已才加入黄巾军,若是将俘虏交由皇甫嵩将军处置,定然无一生还,吾心中难安,

不知黄大哥、徐晃大哥有何良策,救下这些俘虏。”

二人闻听此言,鼻子一酸,激动的看向刘阳同声道:“主公真乃仁义之主。”

黄忠言道:“主公,皇甫将军一直对黄巾俘虏存有偏见,认为只有斩杀殆尽,方可安定,

若想救下这万余俘虏恐怕很难,若是处理不当,走漏风声,主公将会引来朝中大臣非议,若是当今天子震怒,将会招致杀身之祸,还请主公思之慎之!”

徐晃道:“汉升兄所言极是,今朝廷奸臣当道,宦官专权,外戚专政,士族之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若主公处置不当,必将引火烧身,反而不美。”

“黄大哥、徐大哥所言甚是,今俘虏已放下刀枪,就是我大汉百姓,今若吾眼见这些俘虏死于非命,吾心何安!

吾自小就有个愿望,希望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安享太平,丰衣足食,

故而励志,待吾刘阳长大成人之后,报效朝廷,为朝廷出力,抗击异族,扫平天下不平之事,换来太平盛世,纵然万劫不复,亦无怨无悔。

此万余俘虏也是穷苦百姓,家中亦有老小,吾若不能相救眼前万余俘虏,让吾如何以后面对天下百姓。”

“主公……!”黄忠、徐晃二人闻听刘阳之言,更是心生敬慕之心。

徐晃思考片刻道:“眼前俘虏有万余,若想全部相救恐有难度,若是相救部分,末将倒有一良策,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哦!”刘阳惊喜,激动看向徐晃。

“能够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