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唐家人丁稀薄(1 / 2)

第二百七十九章 唐家人丁稀薄

三皇子笑道:“王妃大义灭亲,自然没什么不对,但我有些好奇,王妃出身云家,听说在出阁前,便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想竟还拥有一手好医术?怎么以前都没听人提起过?”

“我母亲当年跟随外祖父学医,临终之前,也将一身医术传授给我。我虽然不是唐家人,却受唐家抚育、教导之恩,家学如此,也没必要刻意宣扬。”

云清欢口吻淡淡,语气不重不轻。

前朝因为疫病而亡国,大邺立国不足两百年,前百余年间边境一直不稳,战乱不休,直到先帝晚年时才逐渐稳固边防,迎来四海升平的安生日子。

但近五十年来,不知是什么缘故,大邺境内频频受到气候灾害,损失惨重。

天灾本就无情,而大灾之后又容易爆发疫病,若不能及时救灾治疫,一不小心便是尸横遍野,更容易激起民愤动荡,朝堂不宁。

有前朝的前车之鉴在,大邺朝堂极为重视民间疫情,从先帝时期起,便在民间大力推行医术,甚至还办过官医学堂,选取医术优良的御医教导,希望在民间培养出更多的大夫,预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疫病。

正因如此,京城里才出现了众多医馆、药铺,如胡老大夫、陈大夫等一众民间名医,都是在先帝推行医术的时期成长起来的。

只是,学医不仅需要苦读和天赋,更需要大量接触各种不同的病患,积累出经验,才能将医书上的知识融会贯通,从学徒转变成真正能给人治病的大夫。

在这一点上,显然是男子的身份更方便。

女子学医的也有,但受限于名声问题,她们未出嫁前不方便轻易出门,更难以像男子一样走街串巷,接触各种不同的病患积累经验,即便是已经嫁人的女子行医,面对男性病人也往往需要避嫌,有太多不方便的地方。

所以,京城的医风虽然鼎盛,但真正出名的名医中,却几乎没有女性大夫。

太医院里虽然有医女一职,但人数极少,而且基本都是穷苦的宫女或罪奴学习而成,医术不高,只能替太医打打下手,或者为一些得了隐晦疾病、不方便看男太医的贵族女眷看病。

三皇子忽然问及云清欢的医术,看似是好奇,内含的意思却并不友善。

云清欢敏锐察觉到他的意思,不软不硬的挡回去,也是表明自己的医术传自母亲和外祖,任谁都挑不出刺来。

“弟妹的母亲唐夫人,未出阁前便有一手极精湛的医术,听闻更在其兄长唐立宏之上,尽得唐老爷子真传。唐夫人心怀仁善,偶然见京中百姓人家中,不少女子身患疾病,却因种种避讳,不便找大夫看诊,于是便买下了保安堂,设下隔间,亲自为那些患病女子医治,还曾亲手救活了一名难产血崩的孕妇。”

太子走过来,脸上带笑,看着三皇子。

“此事在京中传播甚广,唐夫人也极受京中女子敬仰,先帝皇祖父在宫中听闻此事,称赞唐夫人是‘医者仁心、不失家门风范’,怎么?三弟难道没听说过这些事?”

三皇子道:“唐夫人行医时,臣弟尚未出生,只听宫中老人提起过一两句,只是没想到唐夫人出嫁之后,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了王妃。”

靠技术传承吃饭的人,大多都有点扫蔽自珍的心理,独门技艺往往是不肯外传的,甚至很多都传儿不传女。

唐家是医学世家,代代男丁都从文学医,从前朝末年便一直传承到今天,家族延续超过两百年,比大邺的国运还长。

唐家在很多年前也是大家族,人丁兴旺,祖上还有人在前朝当过官,但是随着前朝因疫病亡国,中原战乱四起,足足打了一百多年的仗,无数前朝显赫的世家都在战乱中灭根绝脉,消失的无影无踪。

唐家氏族也随着战乱分崩离析,不同支脉的族人各自逃难,大部分都在战乱中死去,最后唯有唐老爷子这一条支脉的祖上,靠着唐家世代钻研的医术,在战乱中勉强存活,虽然人丁稀薄,却也勉强撑到了今天。

大邺立国之后,唐家依然在民间行医,唐老爷子的父祖就是靠着一手医术扬名,被当地官员举荐进了太医院。

当时的唐家主一共有三儿两女,唐老爷子的父亲是幼子,也是医术上天赋最好的人,唐家主年迈,不愿意涉入朝堂,便婉拒了朝廷招揽,推荐自己的幼子入朝。

唐老爷子的父亲接受了朝廷招揽,带着妻儿独自搬到京城,而唐家主则带着长子、次子和两个女儿一家子人,留在祖籍淮州居住。

由此,唐家一分为二,唐老爷子这一脉算是被分家出去,而留在淮州发展的唐氏族人,才是唐家真正的嫡脉。

但可惜的是,自从分家之后,淮州嫡脉的唐氏族中就再没有出现过医术天赋极佳的后人,家传医术渐渐凋零,开始转做药材生意,如今也算是淮州当地知名的药材世商,而且人丁繁茂,族中有数百人。

而独自分家来到京城的唐老爷子的父亲,则正

最新小说: 奉御女官(清穿) 娇华(双重生) 大明一家人 含黛 娇娘二嫁 心动难眠 他,又出现了[穿书] 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 谬果[破镜重圆] 念念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