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完成那台复杂手术的一周后,李明和阿依古丽坐在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整理着近期的工作数据。
窗外的梧桐树已经长出了新叶,春天的气息悄然弥漫。
“你看这些数据,”阿依古丽指着电脑屏幕说,“来自市区的病人占了90以上。偏远地区的患者很少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李明点点头:“是啊,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很多基层医院的条件还比较艰苦,老百姓有病也不愿意往大医院跑。”
“要是我们能把医疗服务送到他们身边就好了。”阿依古丽若有所思。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李明心中迅速发芽。
“对啊!我们为什么不能组织义诊队,把研究中心的成果带到基层去呢?”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阿曼大夫的支持。
“好主意!”老人家说,“我们维医传统就是要走到百姓中间去。”
第二天一早,李明和阿依古丽就去找阿布都·卡德尔院长汇报这个计划。
“你们想得很周到。”院长仔细看完他们的提案,“但要注意安全,路途遥远,条件艰苦。”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李明坚定地说。
院长望着窗外沉思了片刻:“好吧,批准了。第一站就去疏附县吧,那里的卫生院前几天还在求援。”
得到批准后,他们立即着手准备。
阿依古丽负责联系当地卫生院,李明则组织医疗队伍。
让他们感动的是,一听说要下乡义诊,研究中心的年轻医生们都踊跃报名。
“带上我吧!”小马护士举着手说,“我就是疏附县人,可以帮忙翻译!”
出发那天是个晴朗的早晨。
医院派了两辆越野车,车厢里装满了药品和便携式医疗设备。
李明清点着物资,确保一切齐备。
“等等!”阿曼大夫拄着拐杖匆匆赶来,递给他们一个布包,“这是我配的一些药丸,专门治疗高原反应的,你们带着。”
车队启程时,阳光正好。
李明坐在副驾驶,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景色渐渐变得荒凉起来。
“前面就是疏附县了。”阿依古丽指着远处说。
群山环抱中,一个小镇若隐若现。
当地卫生院的院长亲自来接他们。
是个50岁左右的维吾尔族男人,脸上的皱纹里刻着岁月的痕迹。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院长握着李明的手说,“我们这里的条件比较差,老百姓看病很不方便。”
卫生院的条件确实比想象中还要艰苦。
设备陈旧,药品短缺,就连最基本的检查也很难做到。
但让李明感动的是,这里的医护人员都在默默坚守。
“我们先和本地医生交流一下。”阿依古丽提议,“了解一下这里最常见的病症。”
交流会开得很热烈。
本地医生们都渴望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当李明介绍研究中心的中维医结合疗法时,大家的眼睛都亮了。
“原来还可以这样治疗!”一位年轻医生激动地说。
第二天一早,义诊就开始了。
消息不知怎么传开,天还没亮,卫生院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李明和阿依古丽分头行动。
他负责外科疾病,她负责内科,同时教导本地医生一些基本技能。
小马护士则忙着翻译,成了最抢手的人。
“医生,我这腿疼了好几年了。”一位老大爷说。
李明检查后发现是严重的关节炎,立即示范了如何结合推拿和西药治疗。
“大叔,您得先把药吃了,再配合这些动作……”李明耐心地解释着,还特意画了几张图让老人带回家。
中午时分,一个急诊病人被抬来。
是个年轻的牧民,在放羊时不小心从山坡上滚落,肋骨可能骨折。
李明立即展开急救。
在简陋的条件下,他用最基本的器械完成了检查和处理。
这时他才理解,为什么研究中心要强调因地制宜。
“李医生,教教我们这些基本操作吧。”当地的医生请求道。
于是,一台紧急救治变成了一堂现场教学。
李明一边处理伤员,一边详细讲解每个步骤。
他发现,这些基层医生虽然条件有限,但学习热情特别高。
傍晚时分,阿依古丽找到了李明。
“你知道吗,我今天看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病例……”她兴奋地说着,眼睛闪闪发亮。
李明听着她讲述,突然明白了什么。
义诊不仅是在帮助病人,更是在促进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