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1章 陈,这是什么?(1 / 2)

“耿老,他们这个是不是标识错了?这上面也没有龙、也没有骑士,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位年轻的专家推了推眼镜,困惑地看着展品标牌。

“对呀,这不就是康熙年间的外销瓷么?”另一位专家附和道,“我在故宫博物院见过类似的,都叫缠枝纹大盖罐啊。”

“会不会是翻译问题?”有人小声嘀咕。

“不可能,这种国际展览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那就奇怪了,明明是传统的中式纹饰,怎么会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

这时候陈阳、安德森和汉斯走了过来,听到了大家的议论声。耿老见状,赶紧向两位外国友人介绍:“安德森先生,汉斯先生,我们正在讨论这些康熙外销瓷的命名问题。”

“这些青花瓷器确实精美,”耿老指着那七个高大的盖罐继续说道,“它们的真正名字,应该叫做康熙缠枝纹大盖罐。你看这繁密的装饰,饱满的构图,还有这细腻的笔触…”

安德森饶有兴趣地点了点头,而汉斯则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耿老,这种盖罐在它们欧洲就叫龙骑士瓶!”陈阳在旁边微微一笑,声音不大但足够在场所有人听到,“而且这个名字的由来,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大家好奇的目光,继续说道:“龙骑士瓶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在十八世纪初,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用他麾下最精锐的一只&bp;600&bp;名龙骑兵团,和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换来了这批珍贵的中国瓷器。”

“什么?”在场的华夏代表听完陈阳的话,全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有人甚至张大了嘴巴。

“天哪,居然是用一个完整的骑兵团换来的?”

“六百名训练有素的骑兵啊,这在当时得值多少钱?”

“这些瓷器在欧洲人眼中竟然这么珍贵?”

耿老也惊讶地看着陈阳,眼中闪烁着好奇和赞赏的光芒:“陈阳,这你也知道?”

安德森在一旁连连点头:“没错,这个故事在欧洲收藏界很有名,但华夏人知道的人确实不多,没想到,陈,你居然知道。”

陈阳背着手微微点点头,旁边的汉斯脸上也是吃惊不已,嘴角微微抽搐,显然没想到一个华夏人对欧洲历史如此了解,就听陈阳跟大家解释了起来。

“18&bp;世纪初,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对我们华夏的瓷器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陈阳的声音平稳而充满磁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患上了瓷器病。”

“据传闻,他每天都要把玩手中的瓷器,甚至在用餐时也要求使用华夏瓷器,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他的这种疯狂,到&bp;1717&bp;年达到顶峰。”

说着,陈阳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玩味,“那一年,他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笔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交易。”

“要知道,600&bp;名萨克森龙骑兵可是精锐中的精锐,每一个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

“然而奥古斯特二世竟然用这样一支能够左右战场胜负的部队,换了&bp;151&bp;件康熙青花瓷大盖罐。”

“这在当时的军事将领眼中简直是疯狂之举,但对于痴迷瓷器的国王来说,这些来自东方的艺术品比任何军队都要珍贵。也因这一历史事件,这些青花瓷瓶又被世人称作龙骑兵瓶。”

陈阳伸手指向面前的七只青花大盖罐,手势优雅而自信,“当初用&bp;600&bp;名龙骑兵,换了&bp;151&bp;件康熙青花瓷大盖罐,其中有几只特别大,高度达到了&bp;132&bp;厘米,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七只的高度。”

“这些大型盖罐在当时可谓是工艺的巅峰之作,每一件都需要景德镇最顶级的工匠花费数月时间精心制作。从胎土的选择到釉料的调配,从纹饰的绘制到烧制的温度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完美无缺。”

“因此这几件又被称为近卫花瓶,寓意着它们如同国王身边的近卫军一般珍贵。”

“后来,为了纪念腓特烈?威廉一世的这个壮举,”陈阳的语调变得更加庄重,“欧洲的收藏界和艺术史学者们就用龙骑士瓶来命名这一系列的瓷器。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对那次史无前例交易的纪念,更是对东方瓷器艺术价值的最高认可。”

解释完之后,陈阳回头看看汉斯,眼神中带着一丝探询和挑战,“汉斯先生,如果我没有记错,现在应该保存下来&bp;127&bp;件吧?”

汉斯闻言,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目光不由自主地从陈阳转向了安德森,又转回陈阳身上,喉间发出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吞咽声。

他僵在原地,这怎么可能?他怎么会知道具体保存下来多少件?再说,这数字,好像只有欧洲专家知道吧?华夏不是不关心欧洲艺术品市场么?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手指无意识地揪动了几下,却感觉指尖都在微微发颤。

就在汉斯愣神之际,安德森轻轻叹了口气,像是缓解了某种尴尬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