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故都的秋4(1 / 5)

柳宗元苦笑,心中有些忧虑: “永贞革新,该是指时下我等同二位王大人施行的新政,新政败了?"

刘禹锡想到楚棠说的话,表情也凝重起来。二位王大人,是指王叔文和王伍,二人曾经是太子的侍读,太子登基后受到重用。二人皆有救时之心,志在革新,破除时弊。他和柳宗元是同榜进士,又与王叔文相善,认同二王的变革主张,所以也参与到了新政之中,目前形势颇好。可听水镜的意思,革新之举分明不会长久!

"王大人日前与我提起,俱文珍对他颇有微词,似是想借陛下之手,横加约束。"

刘禹锡回想着,“王大人心知宦官势大,又掌管神策军,有意收归兵权,莫非此事不顺,遭到阉宦的反扑?"

柳宗元听到这里微作沉思, “陛下龙体欠安,俱文珍难免肆无忌惮,那神策军将领大多是阉宦的亲信,王大人欲收归兵权,阻力颇大。"

这是在肯定刘禹锡的猜测了。想到这里,两人对视一眼,眼中俱是流露出几分慎重。万万没想到,听个新文学,还能听出大唐的事来!

咸阳。

嬴政眉头微动: “革新,该是变法之意?”

大秦以变法致强,然变革阻力何其大也,若非当日君臣一心,必然难以推行。君不见那楚国的吴起,国君一去,土崩瓦解,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哪怕是商君……

他负手而立,对刘、柳二人的结局已是见怪不怪。可惜了。太极宫。

李世民微微叹罢,有些好奇道: “这刘、柳二人不知是哪朝人事,革新虽败,但投身其中可见进取之能,尤其是刘禹锡这两句诗,颇见风神。"

长孙皇后道: “是啊,那柳宗元所写,千万孤独,郁结至此,恐致哀毁骨立;还有那李贺,郁郁辞归,英年早逝,可见是忧能伤人。”

她似乎话里有话,李世民偏头看着她笑: "观音婢这是在拐着弯劝导于朕?"

长孙皇后眉眼温柔: "自从杜甫诗中知道大唐后世种种,二哥便时常忧心,长此以往恐有郁结,后世大唐我们顾及不到,但眼下的大唐,百姓还需要你。"

她说得切切,李世民心中感动,虽然确定了要亲自教导孩子,尽力为大唐留下明君,但每每想起后世种种,他

还是忍不住气极哀极。

拍了拍长孙皇后的手背,他笑着应道: “朕知晓了。”担忧无用,还是紧着时间,多为大唐、为后世筹谋吧!

【看完庭院秋色,我们再来看下一幅:落蕊秋意。这里也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的个人审美趣味。

请大家仔细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的描写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味”的?】

水镜上出现了一幅图,高大的槐树下层层落蕊,右侧配上段落中的文字。

北宋。

苏轼略略读完,开口道: "白香山后来作诗,倒是极爱槐花。"

苏辙一听就反应过来了,吟道:“‘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这是白香山《夏夜宿直》里的句子,槐花清气浸满院中,不失为秋夜清景,但结尾又说, ''早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想来也是从中品出了悲凉之意。"

苏轼笑着点头,十分得意于兄弟这一刻的默契: "白香山另有一首《暮立》诗,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更是直言愁苦了。"

“但郁达夫虽写悲凉,却似并不以悲凉为苦。”苏辙觉得这一点甚是有趣。“是极。”苏轼赞同的点头,正是这位这种格调,这篇文章在内里才显出了不同寻常。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为什么是点缀呢?原来他要写的是秋槐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一夜秋风骤,落蕊铺了满院,人踏上去,一点声音和气味都没有,只有“一点点极微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此时的状态会是什么样的?】

王维悠悠一笑: “此语非闲人不能道。”

【是的,清闲。】

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似的,楚棠接着道: 【王维有一首诗,《鸟鸣涧》,小学生必背,大家应该还记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眼睛一齐亮了亮,这几句诗写得好啊!

在讲《归园田居》时,楚棠曾提过一句王维的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用来反证“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精妙,陶渊明本不曾留意,如今看到这首《鸟鸣涧》,方知王维的诗为何能传世。

&

#34;这几句诗情致幽雅,动静相衬,颇得隐逸之风,又语出自然,实为一等一的好诗!"

谢灵运也是玩味再三,水镜曾说他开创了山水诗派,他也时常自得于自己的山水之句,可是,前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有王维的《鸟鸣涧》,谢灵运忽然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

最新小说: 念念勿忘 谬果[破镜重圆] 奉御女官(清穿) 大明一家人 心动难眠 娇娘二嫁 他,又出现了[穿书] 含黛 娇华(双重生) 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