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登高4(1 / 3)

洛阳。

李白对此非常不屑: “哼,我当日在长安便是看不惯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样子,权奸误国,竟使模母衣锦,西施负薪,可悲可恨!"

杜甫也没想到还会有这样荒唐的事,不过他犹有幻想: “陛下看到水镜,应该会引以为戒,惩处李林甫,不被他蒙骗吧!"

李白没有说话,他说不了解李隆基,但他了解自己。水镜上说后来的他选择离开长安,那必然是李隆基与他所想的明主相去甚远,也难见转变。就算处理了一个李林甫,难保不会还有张林甫吴林甫的。

【这次考试彰显了唐王朝的政治不再清明,权臣只手遮天,君主荒唐昏聩,可这时的杜甫能说什么呢?他只好悲愤咽下。

参加那场考试的,除了杜甫,还有元结和孔巢父。元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是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普在安史之乱中募兵抵抗叛军,保全十五城。]

刘彻又开始酸了: “能写诗能守城,这样的人才不要可以给朕。”李隆基能不能不要这样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豪政也不理解: "后世的皇帝这么不将人才当回事吗?"李世民又急又气: “这还能叫野无遗贤?!”

青史留名是何等难事,不说杜甫,那元结、孔巢父能留下名字,可见才华了得,名世的就有三个,其他人呢?

“科举选才何等大事,竟被当成儿戏,他耽误的不仅是天下士子么还有大唐江山!”

房玄龄等人心里也颇有不乐,前些日子他为科举事宜夙兴夜寐,付出不少心血,如今看玄宗与李林甫把科考当儿戏,就像自己的半个孩子被糟蹋了似的。但李隆基到底是大唐的君王,陛下骂得,他们却骂不得。

杜审言满腔怒火:“李林甫这个老贼,也敢欺负我的孙子,让我遇到看我不打死你!”本来也有些生气的杜闲:"好像,本来也遇不到吧?"

“你闭嘴!”杜审言怒气冲冲, “都是你,没用的东西,儿子被欺负了也不知道给人出头。”中唐。

白居易和元稹对视一眼,眼中俱是激动:“新乐府运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谓乐府,微之兄,这是水镜在给我二人指路!"

元稹也兴奋非常:“我素来佩服杜工部的怨刺诗笔,元次山的《

箧中集》与子美诗同调,我二人当日还说以诗笔记时事,不只是水镜指路,是未来的我们在给我们指路啊!"

“如今诗风靡弱,真是我等倡风骨之时,我这便引笔,将我二人的想法——述来,为新乐府运动张本!"

洛阳。

李白对孔巢父印象颇深: “孔弱翁逸兴风流,为山东名士,当年我曾与他及韩、裴诸公于竹溪隐居,不想他后来也会有此等遭遇。"

他突然觉得自己与这一众友人俱是同病相怜。

杜甫也听过孔巢父之名,闻言也是感叹:“李林甫奸小误国,希望陛下能有所醒悟吧!”

【承载着无数士子青云梦的考试就这么荒唐地宣告落幕,可杜甫此时已经三十五岁了,这是他第二次科考失败,二战的心态和一战是不同的,人到中年,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考不中便潇洒地出去漫游了。】

刚刚被骂了一脸的杜闲瞬间呆滞: "爹,我死了……"

杜审言也是一愣,任谁听到自己儿子的死讯也要恍惚一下,这么大个儿子就死了???杜审言沉默好久,才气呼呼甩出一句: “都怪李林甫!”只是这话,听着到底是有些苍白。他心里也明白,这事,不止怪李林甫。

【科举失败,他只好另寻他路,开始干谒权贵,但这条路同样走得艰难。杜甫后来记载自己这段经历,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灾,到处潜悲辛。”他在鲜花著锦承载无数人梦想的长安,亲眼见证了一场幻灭。

天宝九年,蹭蹬的杜甫等来了一个机会。这年十月,恰逢国家的郊庙礼,他看准时机,给唐玄宗献上三大赋。唐玄宗一看,好家伙,人才啊!当场拍板单独给杜甫开设一场考试,这可是少见的殊荣,一时之间,整个长安都传遍了。杜甫写当时的景象是“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那个意气风发的杜甫又回来了。】

安史之乱前的众人都松了口气,还好;安史之乱后的文士却是叹息地摇头,惨啊!

【天子作保,杜甫这场考试进行得很顺利,皇帝命他待制集贤院。但是,在后面的选官考试中,杜甫又又杀遇到了李林甫!好吧,一山不容二“甫”,他又落选了。】

李世民气急:“这李林甫真是个小人!”

br />杜审言摩拳擦掌,很好,更想揍人了。

【杜甫在长安蹉跎许久,才被授予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工作就是拜迎长官、盘剥百姓。高适在《封丘作》中也抒发过类似的苦闷,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杜甫、高适、李白是好朋友,他们的心性其

最新小说: 念念勿忘 谬果[破镜重圆] 奉御女官(清穿) 大明一家人 心动难眠 娇娘二嫁 他,又出现了[穿书] 含黛 娇华(双重生) 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