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让全族陪葬,心思恶毒至极,万一真按造反诛九族论处,同时相关消息传开,引一些逆子畜牲模仿,不知得造就多大乱子呢!如果再有人设法引诱搞事,谁又敢保证,自家不会出现类似的畜牲儿女。旁支亲戚出现类似情况也是麻烦。所以李太傅等人早就已经相当有默契的共同决定,一定要将这股歪风邪气彻底刹住,只有让这一批想要用自己的性命复仇,带着全族一起死的人们彻底绝望,才能阻止之后其他人继续模仿。甚至于他们还觉得自己做的没错。是为了天下稳定!公平公正,又岂有稳定来的重要!“哦,那照爱卿这么说,以后造反无罪了,不对,造反是忤逆君父,实际上也算忤逆之罪,好个偷梁换柱啊!”不用说,元熙帝心情很不爽。是一种局面失控的不爽。“陛下言重了,是人都能看出来那些人的造反有多么可笑,他们只是口头说说罢了,既无一兵一卒,也未掀起什么动乱,若真按造反论处,恐难服众。况且如今国孝尚未过去,不若还是大事化小,莫要掀起大案血腥了……”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李太傅愿意给元熙帝面子,可一旦涉及自身乃至整个群体的利益,他就不能再忍了。随即,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显然他们已经形成联盟,希望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正怎么都不能以造反论处,不然影响便太恶劣了。他们就算能管得了自家人,也管不了旁支族人啊,万一有人受影响,或者说受威胁之类,也来这么一出,到时候都按造反论处的话,他们岂不就惨了!为了不留下这么个隐患。他们必须将这些苗头彻底摁死。而这时,元熙帝总算反应过来他们为何如此了,但让他就此轻轻放过,他也不甘心,不过此时他确实没什么好主意,所以只能表示他还得再考虑考虑。暂且将此事揭过……并且继续商讨其他事宜。下朝后,元熙帝是越想越生气,太上皇活着的时候,这些个大臣就不怎么听话,他勉强能够理解,可现在太上皇死了还不听话,那太上皇不白死了吗可毕竟,此时反对的是绝大多数大臣,当某件事,大多数大臣都反对的时候,即便他是皇帝,也有些无可奈何。然后,他就迁怒白圣了。因为将具体情况如实披露出去,可是白圣在长安宫当中,提出来的建议。白圣与众大臣们谁是软柿子。元熙帝还是能分得清的。所以气愤难耐,想要发泄下的元熙帝,兜兜转转,最后来到了白圣的翠霞殿,并且进去就直接拿这事质问白圣。白圣此时真的很想翻白眼骂人。不过最后还是忍了下来,委屈道:“陛下,老身的建议也确实是为了您好啊,如今天下百姓不都很清楚太上皇的死因,也没有任何有关于您的流言蜚语。如果真像李太傅所说那样,有所遮掩,甚至于拼命遮掩太上皇的死因。您确定现在局面还会如此”“怕不知多少人怀疑欲盖弥彰。”说到这的时候,元熙帝的脸色明显要好看了不少,因为他其实也清楚,白圣说的没错,而白圣当然是趁热打铁:“至于李太傅所谓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那怕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遇到过,奏折里那些人所遇到的那些事,如若他把那些事情全部都经历一遍,还能说出那番话来的话,老身倒是敬佩他。没经历过说那么些话。不过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白圣现在大概也能揣摩出些许元熙帝的心思想法,在她自己并没有造反逼宫准备的情况下,自然只能尽量迎合。设法说些对方比较爱听的话。果不其然,此时的元熙帝脸色变得更加温和了些,虽然没说话,但微微颔首的表情动作,无疑很认可白圣的话。他明显不是将自己代入了父母的角色当中,而是代入了子女角色,父母角色则当然是太上皇,他是真心觉得,要不是太上皇瞎折腾,搞平衡,他那些哥哥也不会闹得不可开交,虽说最后是他渔翁得利当了皇帝,可太上皇却依旧不放权,平白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问题。这一切明显就是太上皇的不是,他为了不担上不孝的骂名,却只能忍着。所以在听到李太傅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时,他内心是格外不爽,而白圣这个老太妃作为太上皇的长辈,此时不认可这句话,在元熙帝听来,就更像是与他一样,对太上皇没那么认可。“但大肆诛连,确实也不妥……老身倒是有个主意,可不是老身要干政啊,就是说说自己的想法,如若顺着李太傅他们的话,那些叫嚣造反的都是忤逆不孝之辈,合该将他们处死,可不还有一句子不教,父之过呢吗,以此来诛杀他们父亲嫡母,不也理所当然。其他人等,则索性一并拿下。有罪治罪,无罪便放了。如此一来,倒也勉强能算是只诛首恶,并未大肆株连,最重要的是,对得起那些不惜用自身性命告御状的人。”听到这,元熙帝的脸上已经不由露出了些喜色,用子不教,父之过,来应对李太傅的忤逆之罪,不就是以魔法攻击魔法,确实巧妙,而且还相当合理。后面的那些提议。就更符合他的心思了。一时间,元熙帝都有点怀疑,这甄老太妃莫不是会读心,怎么能将他的心思看得如此透彻,每句话都正中心扉。不过想想他还是觉得不可能,只将一切归咎为人老成精,对方活了这么大岁数,懂得多点,对人情世故,甚至对他心思的了解多些,倒也不算太离奇:“老太妃所言甚是,朕唐突了。看来有句俗语,说的倒还真有些道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太妃世事洞明,一番言论给了朕不少启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