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他一辆好马车,五套祭服,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又送给他夫人一辆装饰华丽的车子,还有三十匹美丽的锦缎。命令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护送他。此外,他还送了门材,让他们建造门户。公子毁来到漕邑,弘演的随从和那个断臂的小内侍都跟着来了,详细讲述了纳肝的事情。公子毁先派人准备好棺材,去荧泽收殓尸体。同时为懿公、戴公举行丧事,追封弘演,提拔他的儿子,以表彰他的忠诚。诸侯们都看重齐桓公的义气,很多人都来吊唁并赠送财物。这时是周惠王十八年冬十二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年春天,正月时,卫国的国君公子毁改年号,称为文公。他当时只有三十辆战车,借住在民间,景象十分荒凉。文公穿着布衣,戴着帛冠,吃蔬菜食物,生活简朴。他早起晚睡,安抚百姓,人们都称赞他贤明。公子无亏告别齐国回到卫国,留下了三千名士兵,协助戍守漕邑,以防止狄人侵犯。无亏回到齐国拜见桓公,讲述了卫毁刚刚创立国家的状况,并且提到了弘演为了保护卫国君主而献出自己纳肝的事情。桓公感叹道:“即使是无道之君,也有如此忠臣吗?这个国家的前途还未可知。” 管仲进言:“现在留守守卫,会损失民力,不如选择一个地方建造城墙,一次性解决问题。” 桓公认为这个建议很好,正想邀请其他诸侯一起来参与修筑城墙。突然,邢国派人请求救援,说:“狄兵又来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力量难以支撑,请求援助!”桓公问管仲:“邢国能够救吗?”管仲回答道:“各个诸侯向齐国效忠,是因为他们相信齐国能够解救他们的灾难。如果齐国不能救卫国,也不能救邢国,那么霸业就要失败了!”桓公说:“那么邢国和卫国的危机,哪一个更紧迫?”管仲回答说:“等到邢国的危难解除后,再趁机巩固卫国,这是百世流传的功业。”桓公说:“好。”于是传令给宋、鲁、曹、邾等各国,联合出兵救援邢国,各国军队都在聂北与齐国会合。宋国和曹国的军队先到达。管仲又说:“狄人正在猖獗侵略,邢国之力还未耗尽,面对这种猖獗的敌人,我们付出加倍的劳力;去帮助还未耗尽之力的邢国,收获的功绩较少,不如等待。如果邢国顶不住狄人的侵略,一定会崩溃;狄人战胜邢国后,也一定会疲惫。我们驱赶疲惫的狄人去援助崩溃的邢国,这就是所谓的用力少而收获多。”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借口等待鲁国和邾国的军队到达,然后在聂北地区驻扎军队,并派遣间谍打探邢国和狄国的攻守情况。史官有一首诗讽刺管仲没有及时救援邢国和卫国,认为这是霸主为了培养混乱来建立功勋的策略。这首诗是:“救患如同解倒悬,提兵那可复迁延?从来霸事逊王事,功利偏居道义先。”
在三国军队驻扎在聂北,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狄兵攻击邢国,不分昼夜。邢国的人力耗尽,防线崩溃,逃了出来。情报刚刚传来,邢国的男女老少,涌向齐军营地,寻求救援。其中一人哭着倒在地上,他就是邢侯叔颜。桓公扶起他,安慰他说:“我援助你们不够及时,以至于让你们陷入如此困境,这是我的罪过。我会去请宋公和曹伯一起商议,共同赶走狄人。”当天就撤掉了营地。狄国的君主瞍瞒掠夺了很多财物,已经没有心思再打仗了。当他听到三个国家的大军即将到来,他放了一把火,朝着北方逃离。当各国的军队到达时,只看到了一片火光,狄人已经逃走了。桓公下令扑灭火源,然后问叔颜:“这座旧城还能住人吗?”叔颜回答:“大部分逃难的百姓都在夷仪这个地方,我希望能迁都到夷仪,以满足百姓的愿望。”桓公于是命令三个国家各自准备好建筑工具,一起修建夷仪城,并让叔颜住进去。他还为叔颜重新建立了朝庙,增添了房屋,把牛、马、谷物、丝帛等物品都从齐国运来,充实了整个城池。邢国的君臣们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城池。
事情完成后,宋国和曹国的君主想要告别齐国回到自己的国家。桓公说:“卫国还没有安定,我们只是重建了邢国,却没有重建卫国,卫国的人会怎么想我们呢?”其他诸侯说:“都听您的命令。”桓公下令,将军队转移到卫国,要求所有的锄头、铲子等工具都要随身携带。卫文公在远处迎接。桓公看到他穿了大布做衣服,戴了大帛做头冠,仍然穿着丧服,就感到非常难过,久久不能平静。桓公说:“我借助大家的力量,想要为您定都,但不知道哪个地方比较吉利?”卫文公回答说:“我已经占卜找到了一个吉利的地方,位于楚丘,但是建筑城墙的费用,一个刚刚灭亡的国家是无法承担的。”桓公说:“这件事我来承担责任。”于是当天就下令三国的军队一起前往楚丘开始建造工程。又运来门材,重新建立了朝庙,这被称为“封卫”。卫文公感激齐国再次给予他的国家以新生,所以写下了《木瓜》这首诗来赞美齐国的恩情。诗中写道:“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当时人们称桓公保住了三个濒临破灭的国家:他为鲁国立了僖公,保住了鲁国;他为邢国城墙筑了夷仪城,保住了邢国;他为卫国城墙筑了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