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老当益壮,为大宣王朝呕心沥血数十载,似这般年纪却未曾享天伦之乐,含弄逸孙,反而在这朝堂之上稳坐如山,岂不有失伦常至理?”
萧衍眯眼冷笑道,“袁侯爷巧言善辩,老夫实是佩服地很!”
说完,他便双手抬起拐杖重重一立,不再言语。
这时,赵端明这才缓缓开口道,“袁陶,此番前来,想必不是为了争口舌之快,逞口舌之利来吧,说吧,所谓何意。”
袁陶见这位皇帝陛下不怒自威,故而微微一笑,轻吐两字,“结盟。”
这句话不仅令赵端明有些出乎意料,更是令百官心中震惊不已。
赵端明皱眉瞧着这位丰神俊朗的大纪之虎一阵子,过后才眉宇舒展,饶有兴致地开口笑问道,“你且说说,怎么个结盟之法?”
袁陶未曾回话,而是轻轻一挥手,站在他背后的那位中年汉子便向前一步,高高举起手中的方盒。
随后这位被称为“大纪之虎”的袁侯爷环视了朝堂之上的百官一眼,最后面向龙椅之上的赵端明,不急不慢地开口道,“此乃河州、雍城两地的诏令,我大纪王朝愿意就此归还让与大宣王朝,并且立下盟约之誓,以示我大纪结盟友之谊的诚意。”
哗—
袁陶此话一出,百官脸色变了,满堂皆惊!
河州,雍城两地,位于大宣与大纪边关西北边相连之地,昔年曾是大宣王朝版图之地,同时也是盛产好马之地。
缺失的缘由,只因昔年的大宣王朝风雨飘摇,虎狼环伺,随时都会面临亡国覆灭的。
谁曾想到,某日大宣王朝一位定国侯横空出世,迅速整顿兵马,统御三军,先是一举扫荡了内乱,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那些虎狼,将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变成一个盛世王朝。
而这两地,不仅是大宣王朝昔年的版图,还是极为重要的兵家之地,因为有了这两地,相当于有了个门户屯养重兵,大宣王朝也可兵出关外。
这也是那位定国侯李濮灵前半辈子少有的遗憾,因为某些缘由,未曾替大宣王朝拿回这两地。
可相对于百官的惊叹,在场有几人却是不同的神色,高坐龙椅的赵端明眯眼沉思,不知在想什么。
而那位被称为陆三思的陆谨言则是眉宇紧皱。
萧衍则是难得睁眼看了一下这位袁侯爷,好大的手笔!
“袁侯爷,虽说这河州,雍城两地是我大宣王朝极为重视的兵家之地,可天底下没有白送的,敢问侯爷所需之求是?”
陆谨言先是对着笑意盎然的袁陶施了礼,而后才郑重地问道。
袁陶是第一次见这位大宣王朝的淮南世家子弟,但此人给他的感觉却无世家大族子弟的倨傲,反而谦谦有礼,不由得心中赞赏。
不卑不亢,谦谦君子。
袁陶微微一笑,“我说了,此为结盟之意,别无他求。只要大宣与我大纪数十年无兵戎相见,刀光剑影之事便可。”
得到这般回答,陆谨言却并未心生喜意,反而心中疑惑更重,同时担忧地瞧了一眼自家那位大宣陛下一眼。
这等天大的诱惑,若是换了位守成之君,恐怕还会犹豫再三,可赵端明,恰恰不是这类的帝王。
就在这时,龙椅之上的赵端明朗声笑了起来,“好一个大纪之虎!真是后生可畏!说句真心话,朕很意动!可朕还有一疑虑,还请袁侯爷解惑。”
袁陶点了点头,“陛下明言便是。”
赵端明眯眼地死死盯着这位袁侯爷,“朕想知道,接管之后,那两地的兵马,可有节制。”
袁陶安然一笑,“陛下且安心,只要大宣与我大纪一结盟,大纪边军的兵马自会退去。”
说完,他身后的中年汉子忽然上前一步,递上了一把竹刀。
“大胆!”
见此一幕,周遭的禁军立即纷纷拔剑,剑尖直指殿堂中央的袁陶两人怒喝道。
赵端明淡然地挥了挥手示意,那些禁军即刻收剑。
哐当—
袁陶不慌不忙接过那把竹刀,一手拿起鬓边的一缕发丝,用刀轻轻一划,随后将竹刀丢在地上。
这位一身白衣胜雪的袁侯爷,手里握着那缕发丝,这才对龙椅之上的赵端明笑道,“在下之言,句句属实。如有违此盟约之誓,犹如此发。”
赵端明见此一幕,也不由得有些动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看来此次大纪王朝是真有诚意与大宣结盟了。
于是他便拍手笑道,“好!既然大纪,与袁侯爷如此有诚意,朕心甚喜!不过,此事如此重大,种种细微之事,待朕与百官商定后,三日后再给你一个答复,如何?”
袁陶轻轻点头,笑道,“无妨,那在下就等候陛下的好消息了。”
赵端明朗声大笑,“如此甚好!”
袁陶就此带着那位中年汉子转身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