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露锋芒(1 / 2)

周后在略微平复下后继续说道:

“所谓政通人和,就是指政令制度合理,老百姓都能接受,并愿意执行。

颁发政令的时候不能闭门造策,要深入基层去调研,了解百姓需求,满足百姓需要。

新的政令颁发,要进行回顾调研,听一听执行官吏和老百姓的声音。

有利就继续实行,不利就进行调整或者废除,直到这些制度于国于民都有利为止。到那个时候还有谁造反呢?

全民都支持的国家,那个外敌敢入侵呢?”

“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图景啊!”我忍不住感叹道。

“只要用人得当,还是可以实现的。

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不就让国家面目一新,有蒸蒸日上之势吗?

只可惜在他死后,他的改革也被摒弃了,国家势也就日渐衰微了。”周后略带伤感的说道。

“张居正那样的能人到哪里找啊?不过我觉得皇后你就是个大才!”

周后莞尔一笑道:“皇上过奖了,我还差的远。但我知道一个人肯定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谁?”我急切的问道。

“黄胡先生。”周后调皮的翻了下眼睛说道。

“黄胡先生,什么来头?”

“他爷爷是嘉靖十二年的进士,他爸爸却是个商人,生意还做到了海外。

他母亲是个外国人,好像是来自什么英吉利国,眼睛蓝蓝的,鼻子高高的,却是黑色的头发。

我们家乡人叫她“蓝眼怪”。

黄胡先生像他母亲一样,眼睛是蓝的,头发是黑色的,胡子却是黄色的。

此人记忆力超群,凡事过目不忘,通古博今。

可以说得上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还在英吉利国学习生活过,会讲英吉利语,会制造各种奇怪却非常实用的机器。”

周后像在讲一个神话人物一样,还生怕我不相信。

其实我一听她说我就明白怎么回事。

英国当时已经是一个有着先进制度的现代国家,如果能够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引进到大明,肯定能使大明更强大!但我还是不露声色的继续问道:“他那么厉害,怎么没见他中个状元呢?”

“他倒是参加过科举,只不过,因为他是蓝眼睛,黄眉毛,黄胡子。考官说他是妖怪,把他赶出来了。

还说不准他再参加考试,否则要将他打入大牢。

自那以后,他就再没有考过科举,不是在家研究学问,就是到处游山玩水。他自比诸葛亮,号今亮先生。

但是我们还是喜欢称他为黄胡先生。”

“真这么厉害,还自称诸葛亮?不会是自恋狂吧?”我故作不屑的说道。

“遇事不决问黄胡先生,这是江苏地界上的公论。

地方上的官员都想请他去作幕僚,但谁都请不动。只得一遇到难事了,就派师爷跑来找他问政。

都是满意而归,都说他是神人!”周后急切的解释道。

“看样子他还真有两下子,你怎么会对他那么熟悉呢?”我好奇的问道。

“他是臣妾的邻居,与家父相交莫逆。臣妾有幸受教于他两年,但妾身的学问不及他十分之一。”周后略带羞涩的说道。

“原来是你的老师,你怎么不早说!那你也算是名师高徒了。”我笑着对周后说道,

“我是怕皇上误解我推荐自己的亲朋担当要职,还有......”周后稍显疑虑的说道。

“还有什么?”我急切的问道。

周后低头不语,然后突然抬头不自然的冲我笑道:“没有什么,如果能请到他出山,定能革除弊政,重振大明江山。”

见她如此,我也不好继续再问。就催促着上床休息,但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虽一夜未眠,但我内心却变得坚定,有底气。

先是召集内阁,商议辽东欠饷问题和陕西赈灾问题。

我最终裁决:“辽东欠饷立即支付,不得拖延。

陕西赈灾款马上派发下去,内阁大臣顾秉谦作为钦差大臣,赴陕西全权主持监督赈灾事宜。

户部存银不足,先由内帑支出。”

内阁各大臣见我如此坚定决绝,顿时瞪大双眼,惊讶不已。

我懒得理会他们得诧异,催促着他们赶紧去把这两件事情安排下去,跟踪到位。

阁臣出去后,我召来司礼监太监王体乾。

命他找礼部拟旨,擢升魏忠贤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提督由许应元担任。

擢升田尔耕为总兵,锦衣卫都指挥使由周应龙担任。

王体乾领旨出去后,我还是觉得心绪难宁。

觉得还是要安抚一下魏忠贤,怕他狗急跳墙。

于是要小太监去传唤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