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你不据守樊城,为何来此?”
张飞见赵云突然到来,心中不禁有些疑惑,他并未接到调任子龙的军令。
赵云解释道:“三哥,昨日接到军师来信,信中言曹军不日即将南下,让我带领樊城兵马来新野听调。”
张飞道:“子龙,那曹贼已派夏侯惇为都督,李典、于禁等人为副将,统兵十万,昨日启程,三五日便到。”
赵云道:“三哥放心,军师与主公已在回程路上。”
简雍松了口气,道:“如此最好,想必军师已有退敌之策,故而让子龙将军回新野。”
张飞冷哼,道:“有何退敌之策,难不成他能上阵杀敌,击退夏侯惇大军。”
赵云和简雍都知张飞和关羽一向不服从军师,其实不但他二人,军中其他将领对于军师也都抱着怀疑态度。
虽说军师治军、练军的方式众将军闻所未闻,使人耳目一新,不负“卧龙”之名。
可这次毕竟是曹军十万大军,近些年又久历沙场,作战经验丰富。
赵军道:“三哥,主公对军师之才深信不疑。我们应当同心协力,共拒曹军。”
简雍附和道:“子龙将军之言甚是,袁绍之所以败于曹操,其手下谋士将领不和也是原因之一。”
张飞不耐烦道:“那就看他如何应对曹军。”
赵云突然想起一件事,急忙说道:“军师信中还曾言明。让我们从今日便开始封城,在城中张贴告示,安抚百姓。如果没有手令,不准任何人出城。”
简雍道:“张贴告示,安抚百姓的事情,交给我来办。三将军和子龙将军可顾营中之事。”
赵云和张飞点头赞同,两人不待休息 立刻开始着手忙碌。
荆州城外,刘备在得知夏侯惇引兵前来的消息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刘表又因身染重病,无法出城相送,公子刘琦远在江夏,无法赶回,只能委托蔡瑁同幼子刘琮代劳。
蔡瑁笑道:“皇叔,今日一别,不知又要何时相见。请皇叔满饮此杯,预祝皇叔早日破曹,德胜归来。”
刘备接过酒,一饮而尽,道:“待我破曹归来,定与蔡将军一醉方休。如今景升兄病重卧床,蔡将军既担任守卫荆州重任,万万不可懈怠疏忽。夏侯惇此次南下,志在夺取荆州,绝非仅仅讨伐备而来。”
蔡瑁冷哼一声,随即大笑道:“皇叔不必多虑,我自幼也是熟读兵书,何惧那夏侯惇,此件事便不劳皇叔费心了。”
诸葛亮笑道:“蔡将军陆战、水战皆无人可敌,主公不必多虑。只是有一事,还请蔡将军应允。”
蔡瑁戒备的目光盯着诸葛亮,道:“卧龙先生有何事,不妨明说。”
诸葛亮驭马上前,道:“新野兵微粮少,急缺弓弩箭矢武器。现在夏侯惇十万大军来攻,万望蔡将军调拨所需之物。”
蔡瑁冷笑一声,道:“卧龙先生,此事请恕我无法应允。荆州乃兵家重地,倘若调拨与你,反之又被夏侯惇所败,到那时荆州如何拒敌?”
刘备正要说话,刘琮却开口道:“不然,我听父亲说,叔父多次与曹操交战,少有战败。曹操平定北方,如今派遣夏侯惇引大军前来,定是为夺取荆州。舅舅为何不允叔父所请?如果父亲得知,一定会怪罪舅舅。”
刘备极为赞赏地看着刘琮,觉得此子将来必能成大事。
蔡瑁却对刘琮的话不屑一顾,道:“如果那时皇叔战败,曹军再来攻荆州,又当如何?”
刘琮接着说道:“叔父将有关、张、赵,谋有卧龙先生,怎会不敌夏侯惇?”
“你……小小年纪,仅凭三言两语,如何能够退敌?”
蔡瑁极其无语,心里只怪自己这个外甥太过单纯。那刘备一心支持刘琦当上荆州之主,你却反为他说话。
刘琮道:“我虽年幼,却读过不少兵书,我相信叔父定能够打败夏侯惇。”
诸葛亮笑道:“刘琮公子所言有理。在亮看来,夏侯惇不过一无学之辈,必败于我主之手。亮还有一事,前些日子我家主公在新野西山,剿灭了一窝黄巾残匪,在其山寨中搜得书信一封,蔡将军可否知道?”
蔡瑁眉眼一跳,内心大惊。书信的确是他所写,当时他派人联系山匪,怕他们不相信,这才亲自手写书信,并且送上了粮草兵器。
见诸葛亮提起这件事,他只能佯装不知道,道:“皇叔并未提起,我远在荆州,又如何能够得知?”
诸葛亮特意盯着蔡瑁,见他听到书信两字时,神色明显异常,便知道此书信定然是他所写。
刘备道:“既然蔡将军不知,那必然是曹操奸细所为,待会可将此书信交与景升兄。”
蔡瑁眼皮一跳,要是姐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认出他的笔迹,恐怕到时就不是责骂这么简单了。
“皇叔大可不必,姐丈现在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