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凤楼(1822-1908),小名蔡大娃,湖北来凤人,13岁学戏于鄂湘川边的第一个戏曲班--凤鸣班,工文武生角,是来凤县最早正规科班出身的南剧艺人。
蔡凤楼出科后,和师弟们在鄂湘川边巡回演出。他的身材、扮相、嗓音均好,唱、念、做、打一应俱佳,在三省边界颇有名气。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来凤县城日渐热闹,他便领班进城,组成了全县第一个常住专业戏班“凤仪班”。由于阵容整齐,演出效果好,戏班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外地艺人前来搭班。后因战乱,咸丰十一年(1861)起,“凤仪班”被迫停演了三年。同治四年(1865)来凤县城又渐次繁荣,毁于战火的三义宫、禹王宫、城隍庙、武圣宫等宫庙逐一修复,他又领“凤仪班”先后在庙台唱四十八本连台戏《搬金牌》(岳飞传),成为全县轰动一时的盛事。同治十年后,他到鄂西各县及川东一带教演南剧二十余年,带出一大批弟子,扩大了南剧的声誉。清光绪二十年(1894),来凤组建“刘兴隆”戏班,他又被请回县管班排戏,但光绪二十三年后,因饥荒严重,戏班随之冷落。光绪三十一年戏班又复兴盛,他虽年已古稀,仍在戏班指导排演,直至光绪帝死,朝廷强令封锣才退出戏坛。
蔡凤楼表演严肃认真,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光绪三十二年,他带班在城内三义宫唱戏,城外川主宫来了个川剧班子,川剧班子未曾开锣就先“亮常态,不戴脸壳就出场跳起加官来”。此时他已届84岁高龄,扮相远不及青年时代,但他注重人物性格刻划,演出格外认真。结果,看他戏的观众越来越多,亮常态的川剧班渐次冷落下来。他记戏极多,又多有创新,经他传授而留传下来的生角戏,如《牛脾山》、《火烧绵山》、《首阳山》、《五雷阵》、《八义图》、《杀狗惊妻》、《打路会友》、《鸿门宴》、《荥阳城》、《伍子胥》、《扫松》、《赐马挑袍》、《群英会》、《凤鸣山》、《孔明拜灯》、《都城逼璋》、《夜奔潼关》、《太平桥》、《立帝斩袍》、《李陵碑》、《辕门斩子》、《打渔杀家》、《保国图》、《两槐树》以及全部“金牌”戏(即说岳中的《搬金砖》)等,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蔡凤楼热心收徒传艺,培养南剧传人。咸丰七年,来凤县“金字班”开科,他任主教,培养了生角刘金松、净丑角谢金武、旦角石金霞、净角张金魁等优秀南剧演员。清同治十年,咸丰“天元班”开科,他又任主教,培养了净角袁天魁等一批优秀演员。对前来搭班演出的后辈,他亦倾囊相授。师弟李凤高(旦行)门下的张久寿,在来凤演出时,蔡凤楼见他的生角戏颇多错误,便悉心指点,使久寿生角戏规范成熟。后张久寿带的徒弟张玉福、张海洲、李玉龙在来凤长期搭班演出,他一样传艺不误,使他们各有长进。后来张海洲在龙山主教“同庆班”,李玉龙在来凤主教“云庆班”,张玉福在恩施主教“双庆班”,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他的艺术真传。
蔡凤楼对于南剧唱腔颇多革新。他的南、北路,已不完全同于湖南汉戏。他对上路声腔的运用,又多从鄂西的地方语言中吸取营养,使南剧更具鄂西地方特色。他从事南剧艺术七十余年,对南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堪称鄂湘川边一代名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