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尽头是礁石和大海。
这里不通苍辰、离奎,无村舍聚居,无房无路,也□□头和农田。只有寸草不生的土地和恶劣的天气。
但是历代皇帝从没遗忘过这里,因为有海的地方便有盐。自从盐被收归官家经营,皇帝尝到了甜头,再难丢掉这块肥肉。眼下又有贡银的压力,因此凡是能产盐的湖域海域,官家每一片都须牢牢攥在手里,哪怕远至国土的南端。
苌璎等一批犯人刚到时,盐场正有人在工作,大家各司其职,埋头出力而不发一言。有个穿官服的插着手站在木架子上盯着,时不时骂上几句催一催。
这些苦力大部分也是几年前、几十年前犯了事情惩罚至此,有的来时不过十几岁的年纪,如今已经头发花白,想必一辈子也走不出去了。
还有一些人是生在这里的,其父多是一些轮值至此的官员,将犯下的恶果让无辜女子承担。
盐场的工人们分男女住在两组蓬屋,十二岁以下不分性别住在一起,一共十来个孩子,睡一个大通铺,两个人做一个大人的工作。苌璎每日睡在靠墙的角落,珺宣睡在她的另一侧,把其他人隔开,就这样住了好些年。
苌璎曾经听父亲讲过,南边的大海里有一种罕见的紫礁,只有太祖皇帝在时出现过一次。巽泽国尚紫,倘若得之进献宫中,一定龙颜大悦。她本来准备刚一到地方,就将这个主意卖给小马,以安稳其情绪,让自己和珺宣少受些虐待。
如今悄悄将这消息告与老张也不错。果不其然,老张为了能尽快得到这紫礁,以借口护送它回京,离开这不毛之地,他下令所有这些孩子停止盐场的工作,每日出海六个时辰,专门去寻紫礁。
盐场只有三位大人看管,最严肃的陈大人和老张同级,还有位刘大人比老张官高两级,是专来负责盯着晒盐的,过不了多久一批盐要运走,他也就随着走了。
出海寻礁,看守没有那么严格,也比盐场枯燥的工作有趣许多。孩子们把这个新来的小姑娘感谢坏了,并因此对她心生好奇,整日围着她转。
苌璎聪明又机灵,长得像只小狐狸,年纪虽小却读过许多书,懂得很多大道理,每日放饭时,小伙伴们就缠着她讲京中的事,当话本子听。很快苌璎竟成了这里的孩子王,男孩女孩,大的小的,都很喜欢她。
珺宣安静,不爱和人讲话,整日只默默跟在苌璎身边,但是他生的清秀,又是苌璎的哥哥,孩子们便一并喜欢了。
陈大人觉得这些孩子整日在海上看不住,容易出问题,几个月下来又连个紫礁的影子都没见着,该干脆回到盐场帮忙。
老张却拿刘大人压他一头:刘大人都不管,哪里轮得到你?
刘大人根本就是来这里养神儿的,整日读书写字,画些山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等着差期到了把盐运走。这地方天高皇帝远,就算真出了乱子,丢了几个人,只说是病死了,又有谁知晓呢。
陈大人无奈,只得亲自留心,要求苌璎兄妹这两个识字的孩子每日记录出海情况,戌时汇报,不得有贻误。
苌璎和珺宣得了纸笔,便时不时写一写字。苌璎记得父亲的字体,她凭着印象模仿出来,在纸上、地上、水里,得空就练一练,害怕自己忘记。
胆子大一点了,两人还去偷刘大人的书来看,夜里偷出来,隔一天夜里再悄悄放回去。苌璎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都在发生着什么,她怕他们永远被困在这里,也担心有一天能出去的时候,自己依然没有能力保护好她的家。
偷书次数多了,总有失手。被陈大人抓到会被惩罚一顿。被老张抓到,他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次,被刘大人抓了个正着。刘大人一直在南方当差,对朝中动向不太敏感,他并未盘问两人的出身,只问两个孩子偷书来做什么。
苌璎说,他们想看看古人的生活是不是更有趣。
刘大人环顾书架,这里条件简陋,确实也没带什么书,便随手抽了本《春秋左氏转》送给他们。"这本书够你们俩琢磨很久了,毋需再来,去吧。"
这是两个孩子这段时间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珺宣其实并不痴于读书,他更喜欢画画,蚌蟹鱼虾在他笔下栩栩如生。但是他知晓苌璎的心思,因此为她而开心。
有一日夜里,珺宣醒来发现苌璎不见了,便知道她定是悄悄溜到海边,映着月色和海水的粼粼波光读书去了。可是过了好一阵她依然没有回来,珺宣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