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这样过着,李佑读读书,杜如晦就在旁边看一看,也没有太多的指点,直到李靖大破颉利可汗的消息传入长安。太宗大喜,宣布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李佑傻傻的在杜府里听着人潮欢天喜地,歌颂李靖,歌颂皇上。而他则坐在池边,看着柳树的柳枝在微风里缓缓摇曳。
“怎么了?今日不想读书?”杜如晦轻轻走了过来。
“有些不想。”
“不读也罢,今日大赦,也当给王爷放个假,也给臣自己放个假。”杜如晦轻声说道,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他没了中气,一个人没了中气,那说话就会让人觉得软绵绵的。
“夫子,要不再换个医师?”李佑皱了皱眉,看着又已经坐在自己身边的杜如晦。
杜如晦轻轻摆了摆手:“人有定数,死了也就死了,天下没了杜如晦,还有王如晦,张如晦。”
李佑不知道怎么开口,杜如晦对于生命的洒脱,让他好像不太属于这个求仙问道以求长生的时代。
杜如晦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用着依旧很轻很绵软的声音说道:“我听温彦博说,殿下曾与陛下辩论辽东与突厥?正好今日李总管大破突厥,臣也想和殿下聊聊这件事情。不知道,殿下意下如何?”
“自然。”李佑很想听听这个凡有战事,必伴随秦王左右,为秦王判断军势的谋士,是如何看到这个问题的、
杜如晦没有着急说出自己的定论,只是说道:“那殿下先说如何?”
辩论总是先开口的有优势一些,就像围棋一样,黑子占尽优势,所以才有了贴目的规则。
李佑对此当仁不让,直接开口说道:“两者都为蛮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不扫除,日后定为大患,当用武力镇压后再推行王化,就如当年秦始皇一般,讨灭六国之后,再统一度量衡,文字,思想等。”
杜如晦很认真的点了点头,这让李佑觉得很是受到尊重,他最忍受不了的就是自己认真的言论,在别人听到后只是发出一阵轻笑,这种倚老卖老的人,是极为不尊重后辈们的思想的,就好像他吃的盐多,吃出了高血压自己就比别人厉害一样。
“确实如此,那要如何在辽东推行王化呢?臣以为,自古王化无三,要么迁入中原与其通婚,此乃灭族之计,百年便可无其族群,此为快。要么遣返故土,安置一地,使其无需四处迁移,好生管理,使其于我互市,知我习俗,学我语言,互通有无,此乃黄老之治。或需千年,为慢。”
“当选后者。”
“汉武帝如是,可不过数十年,便又击溃汉军,再反大漠,直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分裂南北,南匈奴方归汉朝,而北匈奴依旧称雄。殿下觉得,王化推行成败如何?”
“那便后者。”李佑又开始有些不服气了,他好像一个输不起的小孩子一样。但杜如晦却不像李世民一样,只是轻轻笑了笑,这个时候,笑起来反而是让李佑觉得舒服。
“可中原与蛮夷之风俗,民俗,尽不相同,试问,若殿下此时如同蛮夷一般,兄终弟及,亡父娶母,也能适应么?道理也是一样的,若是强行管理,则民怨四起,民怨则反,反则乱,乱则不治,不治则无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殿下也乐得做么?”
“可这是功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吃点苦,我们的子孙,后世,就能享受到我们的福荫。”李佑不服气的说道。
杜如晦并没有太过惊讶,也没否认李佑说的观点,他只是轻轻说道:“殿下,要做更多的事,就要掌更久的权,无论多大的功绩,权利没了,那就是一座空中楼阁,永远无法落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要做,揠苗助长则颗粒无收。”
“难道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吗?”李佑不相信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他觉得即使是一介匹夫,也能知晓这里面的道理。
杜如晦对此只是叹了口气,看向远方的依依杨柳:“饭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千秋万代。”
只是一句话,就让李佑涨红了脸,反驳不了。
“那父皇为什么还要打突厥,难道只是为了报仇?”李佑有些脑子转不过弯来,既然自己打辽东是没办法治理的,那突厥不也一样么。
可杜如晦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换了个姿势,使自己更加舒服一下,然后舒声说道:“殿下,要说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推翻殿下的观点。”
“什么?”
“辽东与突厥的情况不同,这样我们才能继续探讨下去,不知道殿下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事情呢?”杜如晦轻声问道。
“父皇说辽东乃是中原强归中原,草原强附草原,可突厥或匈奴不也曾依附于隋朝,汉朝?”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一个政权,朝代,强盛的基础,是他所拥有的土地是否广阔,富饶。殿下认同么?”
李佑听后,如醍醐灌顶,大梦初醒,激动的起身说道:“所以辽东与突厥的区别不在于本身,而是他们所控制的地区。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