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麻醉医,最稳手术刀的又一次冒险(3 / 4)

这个工作交给一助来做,可以让他专心把胸腺瘤与周围组织分离。

周灿站在手术台下,看着胡侃主任操控着高频电刀,一刀一刀的分离着胸腺瘤与周围的脂肪组织。只见他由下而上仔细分离。

周灿暗自羡慕,要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把分离术、切开术练到这个水平,那就厉害了。

除了手法高明,刀稳,胡侃主任的专注力也是同样恐怖。

下刀如有神,每一刀分离多少,深度、宽度,乃至速度,以及对周围血管、神经的避让,都是令人叹为观止。

便是达芬奇机器人,恐怕都没有这么高的精准度。

虽然很多医生对机器人手术充满敬畏,生产厂商也是拼命鼓吹,但是真实的手术效果如何,还有待商榷。

厂商吹捧机器人手术是三维成像,可以将视野放大6~10倍,机械臂操作的自由度很高,可以旋转540,像个孙悟空一样钻进腹腔、胸腔,把该切的都切掉。

但是事实上,它除了费用高昂,还存在着缺乏触觉反馈,以及多种意外发生的风险。

它与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相比,差距其实是非常大的。

机器人手术,也许永远无法取代外科医生。

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远称不上完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人的思维与感情结合,让手术充满温度,应对瞬息万变的各种手术场面,都能迅速的灵活调整。

还有就是触觉反馈。

人类的皮肤与神经系统组成了一套极为复杂而且敏锐的触觉系统。

高明的外科医生,切到不同的组织,得到的手感反馈是不一样的。发现异常,立刻就能察觉到。

机器人就是冰冷的机器与程序设定,尽管也有人工遥控,但是它把不该切的给切到了,遥控者根本没办法第一时间感知到。

看似精准度极高,灵活,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机器人手术一直不被患者接受,绝不仅仅只是因为费用贵的问题。

胡侃主任的动作稳而慢,他做手术很专心,周灿看得也很专心。

学习他的稳刀风格,汲取其中的优点。

然后融入自己的快刀之中。

周灿这人喜欢思考,喜欢不停的琢磨。有些优点会与他的快刀风格对立,该如何融入,这需要努力去思考,并且在反复实践中一点点融入。

“嗤!”

这绝不是高频电刀的声音,也不是切割身体组织时该有的声音。

周灿的心头一紧,然后看到有鲜血飙射出来。

一但有动脉血管发生破裂,就是打水枪的效果呈现。

其他人也是脸色变得凝重,紧紧盯着患者的胸腔。

他们心目中的神,肯定是不小心误伤到了动脉血管。

这个算不上手术失败,只是一个意外而已。

“纤维结缔组织粘连增厚,导致它与血管极难辨别,误伤到了。没事没事,赶紧止血。”胡侃主任出言稳定军心。

他的手术团队也是极为优秀。

二助立刻对破掉的血管实施钳夹止血。

能够出现打水枪效果的喷血,破掉的血管肯定不是小血管。这种已经属于大出血。

别看胡侃主任非常澹定,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止血,对患者的生命将会构成严重威胁。

“您看是先把这根血管结扎一下,等到分离完成了,再来修复还是怎么弄?”

二助的实力同样不弱。

从他刚才精准钳夹止血,动作不慌不忙,快而准,就能看出他的止血水平极高。

周灿的止血术即便达到了主治中等水平,也是自愧不如。

“先结扎吧!”

意外切破这么大的动脉血管,肯定会对胡侃主任造成一定心理干扰。

他嘴上不说,面上不显,心中却是早已经掀起了波澜。

定力强,静力深,不代表遇到任何事都能做到心如平镜。

最多就是像他现在这样,保持冷静而已。

周灿看了看那根动脉血管,嘴唇动了动,最终没有说话。

二助对三助示意,只见三助上前用娴熟的手法,快速将那根动脉血管的近心端结扎,出血算是暂时止住了。

至于想要修复这根动脉血管,只能等到分离结束,把胸腺瘤整个切下。

手术继续进行。

过了不到二十分钟,酆医生用一种非常疑惑的语气道“血氧饱和度掉了!”

一看,可不是嘛!

血氧饱和度正常值在95%到100%之间。

通常都是99%以上。

此刻,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已经跌到了91%,马上临近预警阀值了。

周灿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三个月,天天在重症室与危重患者打交道。所以对血氧饱和度非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