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1 / 2)

一年一度的秋闱即将举行,方沅从前日起开始巡查县学,听取学正关于县学生备考情况的汇报。再加上秋闱期间大量考生汇集州府,也就是江都县,县学还要腾出部分学舍供外地的考生暂住,这些准备情况方沅都要过问。

今日,他带着陆十一来到了江都县城外的琼宇书院巡查。这是扬州最大的一所私学,由前朝文昌阁大学士王忠创立。

说到这位王忠,原名其实是王钟,为人清正耿直。前朝殇帝还在位时,他任文昌阁大学士,因为反对皇帝花费巨资为宠妃兴建宫苑而触怒皇帝,皇帝一怒之下将他贬官为民,王钟便回到了家乡扬州。

后来前朝灭亡,天下大乱,直到本朝太祖扫清宇内,开创新朝,天下才重归安定。新朝初创,急需人才,太祖曾下了三道圣旨,央请王钟出山。前两道旨意都被王钟婉拒,直到第三道旨意送达,王钟放出话来,将自己名字里的“钟”改为“忠”。太祖得知此事,便明白了他忠于前朝之心,但也不以为忤,反倒感慨其忠诚,延揽之心就此作罢。

王忠虽不再出仕,但也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倾尽家资在江都县城外创办了这所琼宇书院,将教书育人作为余生之志。

方沅初到江都之时,曾来过琼宇书院拜访,只是那时王忠年事已高,极少会见外客,即便他是本地的父母官,也没能见到这位三拒圣旨的人物。

这次来访,是为公务,他也没抱太大希望能见到这位王老先生。接待他们的仍是王忠的长子王甫,现在书院的实际掌事人。

许是私学的缘故,这里的氛围要比县学轻松很多。年长的学子们三三两两地或于廊下读书,或于树下对谈,反倒是年纪尚小地学子们整整齐齐地坐在学舍里,认真听先生们讲书。

“那些学子们都是要参加今年的秋闱,所以就不给他们安排集体授课了,让他们自行查漏补缺。”王甫解释道。

看着他们,方沅想起了自己在弘文馆读书时的日子,仿佛还是不久前的事情。

“谢谢刘先生!”不远处的一间学舍里传出稍显稚嫩的声音,看来是授课结束了,小学子们鱼贯而出。

一个清瘦的中年男子走出学舍,路过他身旁的小学子们恭恭敬敬地向他鞠躬,口中说着“刘先生再见”。

“刘举子!”方沅惊讶道。

“您认识刘先生?”王甫道,转念一想,刘举子在本地颇有名气,方县令认识他也不足为怪。

说话间,刘举子已经走到他们近前,他先向王甫行了礼,“王先生。”

“刘先生。”王甫还礼,“今日方县令来此巡查,我正带他在书院里四处转转。”

刘举子这才仔细端详方沅,刚刚确实觉得此人有些眼熟,但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原来他就是方县令,赶忙行礼,“原来是方县令,在下眼拙,没有认出您,万望见谅。”

方沅拱手还礼,笑道:“无妨,前次相见场面确实有些混乱,先生没记住也属正常。”

陆十一早在一旁打量这刘举子半天了,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刘举子,看他其貌不扬的,自家公子怎么那么关心他?

“前次多谢您出手相助。”

方沅有些惭愧道:“也没帮上什么忙。对了,您现下是在这里教书?”

“不错,在下已正式在此处授课,还要多谢王先生,帮忙在书院里腾出一处小院,供家小居住,可算解了燃眉之急。”刘举子说着又向王甫作揖。

王甫客气道:“都是举手之劳,先生不必客气。况且这又是顾娘子嘱托的事,王某自当尽力。”

“顾娘子?”方沅更加诧异。

“在下能来琼宇书院授课,全赖顾娘子引荐。”刘举子有些尴尬道。

这下方沅更加糊涂了,他说的是他认识的那个顾娘子吗?

王甫看方沅一脸困惑,以为他不知道顾娘子是谁,便解释道:“顾娘子是本地宏盛钱庄的掌柜,一直在资助琼宇书院。书院每年都会接收一定数量贫苦人家或是没落之家的子弟,他们交不起束脩,膳费、学费、书费等花销都由书院承担,长此以往也难免入不敷出,因此需要接受士绅郡望和富商巨贾的资助,才能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

原来如此,方沅此时心绪复杂,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难得顾娘子开口,却是想让刘先生在此授课。殊不知几年前,王某就有延请刘先生之意,只是当时刘先生尚无教书育人之念,因此未能成事。今次岂不是恰好遂了王某夙愿,还要感谢顾娘子呢。”王甫笑道。

“在下惭愧,多年蹉跎岁月,一事无成,这次要不是被顾娘子点醒,刘某可能还在做那黄粱一梦。”刘举子惭愧地低下头。

“你有何事呀?”王甫看着刘举子身后问道,在他身后两步开外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学子,从刚才开始就一直看着他们,似乎有话要说。

小学子没想到王甫会突然向自己发问,先是一惊,而后行礼道:“刚刚课上

最新小说: 含黛 心动难眠 奉御女官(清穿) 大明一家人 念念勿忘 谬果[破镜重圆] 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 他,又出现了[穿书] 娇娘二嫁 娇华(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