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有力回击(1 / 2)

相比于刘金涛的焦虑,俞珩虽然表情凝重,但看起来就冷静不少,他翻着几家刊登了类似文章的报纸:

“没事,你先回去,这件事我会想办法解决。”

刘金涛欲言又止,看见他好像真的不怎么着急,重重地叹了口气,走了。

这些天俞墨兰在家里捡起了书本,除了中文外,女子学校还教算数和外文,为了跟上学校进度,就搬到书房来学习,有问题了还可以随时问俞珩,

好在娘俩对他懂外文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奇怪,就算她们怀疑,俞珩也只能苦笑着将一切推给神仙。

此时俞墨兰也在旁边,听过刘金涛的话后,整张脸上都写满了忧愁。

“哥,你有什么办法呀.......”

俞墨兰皱着小脸,担忧的问道。

俞珩看着最上面那一篇“北大教授”写的文章,默默地想,瞧人家一篇批判的文章都写得这么流利优美,辞藻华丽,看不上他的东西也正常,不过俞珩并没有什么愤怒之类的情绪,事实上,他只是有点感慨。

这是一个文学门槛极高的年代,每个有机会写小说的人都是这个时代极少极少的,集中了整个社会资源的人,这个时候的读书人,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是配不上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称号的。

而俞珩的文学水平,只能说达到了前世一个中文系本科毕业生的标准,中规中矩。所以一开他始就不打算和这个世界的人拼文学素养,特别是在白话文还没有全面流行,只能拼谁的古文写的好的年代,硬碰硬的结果只能是被完爆。

选择主要看故事情节和流畅性的小说,就有避开正面战场的意思在,没想到还是被找上门了。好在这一切也不是完全没有预料,俞珩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文章,细细分析起来。

黄槛对他的攻击集中在古文素养不高,一些招式、功法名称不过是在断章取义。这个其实最好办,话不要说的那么难听,这不叫废古,这叫创新啊。

俞珩打算给民国人带来一个新的概念,将创新发展牢牢的植入民国人心里。

还有几个有名的报纸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但集中在文章过于白话,缺少韵律等一些传统小说应有的东西,这个想要反驳也不难,只是.......

新文化运动按前世看还要一年,不过就俞珩对这个世界目前的了解来看,时间线已经有多处地方与他记忆力不同了,毕竟还是一个新世界啊。

那就,让他插一手,将这个进程加快点吧!

“纸来,笔来,墨来!”

一旁俞墨兰听了,激动不已,赶紧给他研墨。

俞珩拿起笔,凝神思考了一会,提笔写下:

创新。

.......

民国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景春楼大厅内。

“国之发展,唯有创新。创新者,革旧维新罢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乃我泱泱华国屹立世界两千年之道理。然,外邦泛泛,为科技之创新,国之僵化,为思想之僵化.......我辈为复兴民族,只有创新,其一,为科技创新,发展交通,国防.......其二,为思想创新,避免对立,在文学上百花齐放,在思想上百家争鸣,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话音落下,刚才还安静倾听的人们顿时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叫好声不时响起。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人骄傲的扬起了脑袋,从说书人的台上跳下来:

“诸位可听到了,这可是白璋先生的新作,其言洋洋洒洒读来气势磅礴,其意振聋发聩,直指人心!白璋先生才是真真正正为国思考的人啊!”

少年明显是情绪到了激动处,眼眶已然微红。旁边有陪他一起来的同学,个个看起来也是义愤填膺的样子,想来这些日子因为白璋被骂,心里也是憋着一股气。

喝茶的人有不少也是听过或看过《成仙记》的,当即有人附和起来。他们大部分并不是读书人,对于报纸上文人的争论并不了解,但这反而让他们对白璋更加欣赏。

“我记得前些日子是不是有人骂他来着?”

“不知道啊,不应该吧,白璋是个好人啊。”

“他是不是写了《成仙记》?真不错啊......”

少年听见人们的小声谈论,满意的点点头,招呼同学:“走!去下一家。”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离开后,一直倚在二楼栏杆上看戏的周生棋慢慢直起了腰。

这人写文章的人风格怎么跟俞珩那么像?一样的平和却又锋芒毕露......

周生棋一般不会怀疑自己的直觉。

熟门熟路的摸到俞珩家,一进门先跟林秀莲问候了一声,就去书房找俞珩。这些天他也习惯了,只要人不在院子里,那一定在书房。

一进门,俞珩正在那伏案改稿,听见脚步声,头也不回就道:“这么晚不去找姑娘,不怕人家找你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