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葬礼举办得很隆重。
那个好学勤奋有抱负的太子李宁成了所有人的记忆。
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已薨的“惠昭太子”的李宁在于术守捉城大捷之后,在安西都护府建立的绝对的权威。
这让满腔抱负的李宁有了大施拳脚的机会。
如今安西都护府两镇之外的四州之地,说白了就是门阀政治。
确切地说是那些还算不上是门阀的大家族把持着各地的政治。
这对后世熟读史书的李宁来说想要解决的话不算难事。
最简单明了的办法就是学习唐朝末年造反者黄巢,很简单一个字——杀!
但这对需要短时间内控制四州之地的李宁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甚至是最糟糕的办法。
所以李宁必须徐徐图之。
那就是将“门阀政治”进步到“科举政治”。
但是在那个时代,知识垄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这少数人正是把持各地政治的大家族。
对于普通人来说,吃饱肚子才是第一要务,读书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
在知识还没有全民普及前,李宁贸然开启科举考试的话,各地官员还是在各大家族内部轮流,最后还是会形成垄断,或者各大家族联姻,盘根交错更加不好收拾。
所以李宁认为想要让安西都护府迅速成为自己的大本营的话,除了武力之外,最重要的当属于教育。
李宁想要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必须让所有人都接受教育。
不是少数特权教育,而是全民教育。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这个时代很难。
单说书籍,整座安西都护府都找不到一本完整的论语。
连年的战争让安西都护府会读书写字的人都少得屈指可数。
为此李宁对安西两镇以及四州之地下了第一道太子教令。
那就是扫盲!
因为在李宁以后发展计划中,扫盲不只是为了科举考试。
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大唐,一个与历史上记载的那个大唐不同的大唐,李宁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
而会读书写字可以短时间培养出各种人才,而不是靠着那些有着极强天赋又可遇不可求的人才支撑这个与众不同的帝国。
……
但是这条太子教令很快就遇到了阻力。
不出意外,这遭到了四州之地的各大家族的抵制,他们认为学习知识是他们大家族该有的特权,不允许普通百姓接触。
在各大家族看来,普通百姓学会了知识,会对他们家族子弟的仕途造成威胁。
令李宁想不到的是普通百姓的积极性也不高,他们认为粮食最为重要,否则吃都吃不饱还说什么其他的事。
如果说大家族不愿分享知识,李宁还可以以权压人让他们分享出来一部分知识都行。
但是当大字不识几个的百姓的自己不想学的话,就算孔子、老子、孟子等大家活过来亲自教,那也白搭。
压根就没人看好李宁的这一道太子教令。
一切还是回归到吃得饱的问题上了。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李宁恨不得将所有之前预想的各种技能、知识传授给大家。
但是很快李宁就发觉自己想得太简单了,同时铺开自己可能会猝死。
饭还是得一口一口地吃,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
最后迫不得已,在李宁的坚持下,以每个士卒都要看懂军事文书为由要求先在军队中展开扫盲工作。
同时李宁眼皮子底下的龟兹城成了李宁展示权威的试点城池。
在龟兹城李宁一口气成了很多学堂,而且针对不同的人群。
于是龟兹城内三岁到十六岁的小孩强制性必须上学堂,否则将增加一成的税收。
而且上学的话不要学费,一切花销都由都护府出。
在税收的重压之下,龟兹城内的三岁到十六岁的小孩都有了学习的机会。
至于这些本来还玩泥巴无忧无虑的孩子,又或者刚刚结婚当了父亲的大孩子等会不会为此恨上李宁,李宁一点也不在乎。
连年战争让安西军内会读书写字的军人不多,但是自从收复西州等四州之地后,教师师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此时的李宁与这四州之地的各大家族正是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候,或许他们认为龟兹路途遥远,就算教些知识也无妨。
所以李宁以恢复大唐语言和传统的名义发出请求之后,很快就有各大掌握着普通百姓接触不到的知识的各大家族的鼎力支持。
他们纷纷派出了知识不算渊博的家族子弟前往如今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接近大唐太子李宁,毕竟他以后就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