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否会高兴,朱瞻壑暂且不知,但他却知道这几天的南军很不高兴。
自从他们的辎重粮草被一把火烧掉了大半,燕军便开始频繁出城,不断袭扰南军营地。
似乎是害怕撤退会被燕军袭击,又或者从未有过撤退的心思,南军立即调转了兵锋,全力迎击这些出城的燕军。
但见他们认真起来后,朱高炽等人急忙转换策略,在城中龟缩不出。
南军本欲再次攻城,但前几日北平的初雪到了。
北风裹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朱高炽晚上又令人在城墙上浇水,待翌日清早这些水便全凝成了冰,南军连城墙都难以攀爬。
试探几次后,他们只得气馁退回营地。
“攻城也攻不了,照这么下去,南军会不会跑了?”
最初将领们都还有这样的担心,但当游骑将新探听到的消息带回北平时,诸将便沸腾起来。
“大军快回来了?”
朱瞻壑惊喜地站起身,望着门口前来报信的宦官。
“据说已经过了永平,再等两日就能到了。”
“好。”
朱瞻壑欣喜地点点头,出门上了马车就往东城墙赶去。
这几天南军没来攻城,所以他都是早上去一趟城墙上后,中午之前便回来。
马蹄匆匆,车轮急促,碾碎了路上还未化尽的积雪与碎冰。
北平城内因这个消息不再平静之时,南军大营中也热火朝天。
一辆辆满载辎重、粮草的马车由骑兵护送,从雪地中驶来,行入南军大营中。
这已经不是第一批抵达的辎重,也正是因为得到了源源不断到的后勤补充,南军才能从这场雪中坚持到现在,甚至还有余力商讨是否继续攻城。
“天寒地冻,大雪覆地,将士思乡心切,贼子又龟缩不出,当早日拔营南归,待来年开春再战。”
“刚把辎重粮草运来,又要回归,作战岂是儿戏?”
“不错,不能走!朱棣领兵出去这么多时日也快回来了,既然北平守军在城中龟缩不出,那我等便直接败了朱棣……”
将领们各有各的坚持,但总体而言分为稳健派与激进派。
前者觉得既然一时受挫,大不了就回去暂避风头,硬碰硬造成损失数为不智。
现在北平能在城墙上浇水结冰,难不成明年春天他们还能在城墙上浇水结冰?
但激进派却认为,如今朱棣带领大军与北平分开,是破城的最好机会。
现在他们攻城都这么艰难,若是让二者会合,又如何拿下北平?
所以要么马上攻城,要么就全力打探朱棣的行踪,埋伏他的兵马,二者必取其一。
“莫要再争论了。”
李景隆阴沉着脸,拍着桌子打断了众将领的话:“攻城不能停,也得打探着朱棣的动向。”
来到北平这么多天,连日攻城,却寸功未建,他这个主将也是脸面无光。
想当初江水滔滔、捧毂推轮,何其威风?
如今却打的灰头土脸,让人窝火至极,李景隆几乎都能想到朝中对他的质疑。
就算要撤,也得有所斩获才行。
他要的是得胜之后,因天寒地冻,士卒不适,不能再进一步取得战果,不得不南撤。
而不是被打的灰头土脸,屁滚尿流地跑回去。
这二者天差地别。
其实南军早就散出了探子在外警戒,待朱棣兵马一近便回来报告。
只不过天寒地冻,又兼积雪深厚,给南军探子传递消息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待确切的消息传回大营,已经是第二天正午。
“已经过遵化?这么快?”
李景隆面上带着惊色:“这么说,明后两日就能抵达此地?”
帐中不只有他,还有几个都督、指挥,其他人关注的重点不止朱棣何时抵达,还有他所带的众多人马。
“你是说,除了燕军之外,还有大宁的兵马也跟着朱棣来了?”
瞿能呼吸有些急促,单单燕军和燕宁合流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若是第一种情况他们还能与之一战,甚至尝试灭掉燕军。
但后者他们大概率不是对手。
“公爷。”
有将领下意识望向李景隆:“不如尽早撤离……”
“不可。”
说话的并非李景隆,而是瞿能:“先前撤离正当其时,但如今贼兵已经逼近,若仓皇而逃必遭其衔尾追击。”
“就算撤,也得边战边退,燕贼惧我有伏,必不敢深追。”
瞿能话音落下,得到了在场都督们的一致认可。
就连李景隆都轻轻点头。
知道燕宁合兵一处后,他就有些怂了,但一听对方威名就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