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渤书院 > 女生耽美 > 甄嬛传之柔桡嬛嬛 > 番外·予淳(一)

番外·予淳(一)(1 / 3)

精微死于我们相识第二十一年的冬天。

看过一夜梨花雪,我望着如镜冰面上的自己,似乎眉目依旧,却是未及偕老先白头,空有孤鸾思悠悠。

府中长史见此,小心翼翼地来问我:“王爷一向敬慕燕将军,可要为她书写一副挽联?”

一瞬恍惚。

我与精微,在外人眼中,也可算是挚友么?那么,友人辞世,写一副挽联相赠,确乎合情合理,不会引人注目。

我愣愣地点了点头,叫人取来笔墨纸砚。皇兄赏赐的澄心堂纸平整铺开,映着一天一地的雪光。我生平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份“白”,是如斯惨烈刺目。

提笔踌躇,恍惚间,想起我与精微的初遇,和着一滴清泪落于纸上的,便成了那一句——

“至于道者,精微淳粹。”

·

·

明嘉十一年冬,岁大寒,京城雨雪霏霏,接连十日不绝。

雪落十日,母后宫中的梵铃声便响了十日,我去送自己手抄的本愿经时,看到母后远远地坐在殿外廊下,围着雍容的雪狐大氅,冷眼看着诸位大师诵经祈福。

“淳儿来了。”母后弯眉浅笑看向我,“看你这一身的雪,快,抱着手炉暖一暖。”

我请了母后安好,流朱姑姑接过经书,笑道:“燕王殿下最是慈悲爱民了,日日都送佛经过来让法师焚化祝祷,佛祖必定感念殿下之诚心。”

“流朱姑姑言重了,不过是举手之劳。”我捧着手炉呵着气,依在母后近旁,道:“母后和皇兄都为着连日大雪劳心费神,儿臣也想略尽绵薄之力。”

天寒气冷,母后的微笑也似被雪色浸染凝结,泛着微微的凉意:“淳儿有心,只是……”她的目光掠过梵音空灵的大殿,“什么神佛,都是虚的,世人多灾多难,何曾见过神佛垂手顾怜。”

我面色微滞:“母后……”

“便拿这一场法事来说,样样布置加起来,大约抵得过多少寻常百姓一辈子的花销了。可它能带来的好处,却远比不过你皇兄今晨命人在城隍庙施的一碗粥、布的一件衣,来得饱腹温暖。”

我默然垂首。

“然而……这法事却不得不做。”母后长长太息,“人人都不曾见过神佛,人人却都寄希望于神佛。百姓固然无知迷信,可他们本就生活艰难,哀家也不得不如此,为的不是求神,而是给予更多苦难人蒙昧的希望。”

母后说这话时,眼中似有一丝对久远人事物的怀念——很奇怪,我并不能明白,在这样的话题中,母后是在怀念些什么。

自从皇兄登基为帝,业已是十一载春秋随时光流去。身为太后的母后,从未像先代的诸位太后那般插手朝政,却总能于不固定的时间地点中,说出某些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论调,让人为之一震。

赖有圣母教诲,皇兄多年来治政有方,明嘉一朝律政清明,诏令唯出于天子一人,略无垂帘听政之患,更无外戚干政之祸,可谓“太平盛世”。

只可惜盛世之下,亦有悲情。

人云“瑞雪兆丰年”,却不知“瑞雪”本身,于平民百姓而言,便已是艰难困苦的“天灾”了。即便是泱泱皇城天子脚下,即便是皇兄英明神武勤政爱民,也免不了路有冻死骨之事发生。

百姓不易,所以才需要神佛垂恩,在暗暗黑夜之中谨守一点星火。我懂得,所以怜悯。

可母后,从不信神佛。

母后曾对我说过:“我这一生,只信过一次神佛。可神佛未曾顾念我,所以我便再没信过了。”

我那时尚且年幼,此后许多年才依稀疑惑,母后说这话时,竟忘记了用“哀家”这个自称。

其实,宫中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旧俗,宫眷举凡是成了太后太妃,往往都会与青灯古佛为伴,为先帝诵经哀悼,以示未亡人心如止水、慈悲为怀——据说,那位我从未见过的皇祖母昭成太后便如是。

幼年,我每每去贤太妃和淑太妃宫中请安,所见亦是如此。只不过淑太妃念念相忆的是父皇,贤太妃的佛堂里供奉的却是一个有些陌生的牌位——纯元皇后。

对于她,我仅仅知道她是父皇的结发妻子、是我名义上的嫡母。说也奇怪,史书乃至于宫中的起居注,对于父皇的这位元配嫡后都寥寥数语,甚至不如废后朱氏。这是不合规矩也不成体统的,然而我无法推知这其中的缘由。

史书工笔,一句“纯元皇后朱氏,乾元帝元后,七年六月,以难产薨,二十九年祔葬献陵”,便是她的一生了。好在,还有贤太妃惦念着她。贤太妃是宫中资历最深的太妃,大约是曾与纯元皇后交好吧。

可母后宫中从不供奉这些,甚至颐宁宫原有的佛堂都空置许久了。

“有所求则有所为,问神佛,倒不如问己心。”母后凛一凛眉,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感慨。

我留意到她的右手,不着痕迹地拢住了腰间那枚小小的同心结,不

最新小说: 他,又出现了[穿书] 大明一家人 含黛 娇华(双重生) 谬果[破镜重圆] 心动难眠 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 念念勿忘 奉御女官(清穿) 娇娘二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