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至清恂恂的给面前这位风尘仆仆赶来的男人端上一杯茶,对方轻轻的接过茶杯,腕间的隐隐香气浮来,与那茶香混在一起,雅气十足。杯盖缓缓擦过茶杯边缘,天青色暗纹的瓷具在那双手纤长娇嫩的手上,显得更加清雅淡然。
李至清低着头用眼珠向上小心翼翼地看男人的脸,却见那双细长的凤眼垂着,满含笑意的盯着杯中浮起的茶叶。
“李大人无须如此客气,这些小事让下人干就好,快请坐。”那人吹了吹茶,轻抿一口,低着眉眼,淡淡地说到。
“能伺候郑公公是下官的荣幸!”
“害,咱个之间说什么荣幸不荣幸的,能为皇上分忧,那才是真正的三生有幸。”说着,便放下茶杯,两只宽袖搭在一起,嘴角微翘,和善地看着躬身的李至清。
殷茂绥坐在一旁,咕咚咕咚两下将茶一饮而尽,将手中的杯子拍在桌子上,颇有立马要掀桌子走的意思,“郑公公此次前来,听闻在平阳大街受了惊吓,这里不比上都,道路没那么宽敞平顺,郑公公还是收收威风,安稳乘轿为好。”
李至清听出殷茂绥话中之意,连忙想要打圆场,却听上头传来一道和和气气的声音。
“殷大人责怪的是,咱家初到此地,那马夫没见过多少世面,对此处道路尚不熟悉,着急忙慌间惊了马匹,这才酿成了横冲直撞的场面,实属无意而为之。”说完,一脸窝心的看着殷茂绥,不见丝毫愠色。
殷茂绥性情刚烈,最怕这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人。他见郑琛也算半个男人,却偏偏是一副风吹不得雨打不得的模样,极其不爽。郑琛近年来是新皇眼前的红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司礼槛的掌印太监,这样的人物想来也并非真如他表现出来得一样眉目和善,前朝时宦官夺权扰乱朝纲的事件屡次频发,使得文官朝臣对这类人物更加不顺眼。当殷茂绥听闻郑琛的马车差点在街上闹出人命的时候,便对眼前的这位细皮嫩肉,连胡子都没有一根的宦官生不出一丝好感。
他见郑琛刚刚这退让的态度,怒火也只好烧在肚子里,冷笑一声撇过了脸。当然,好歹为官这么多年,个人情绪必然要摆到一边,此次宫里派了这么一位宦官来贸道关阙议事,足以见得上都对重振贸道的着意。
自太宗皇帝打下这片江山后,贸道关便一直肩负着与西南边界一众小国的贸易要道的关卡之地的重任,贸道一半地处平原,另一半则深入了草原,但草原深处除了矗立着崇闻边陲的烽火台,也滋养着一个个马背上组建起来的蕞尔小国,他们善骑射,牛羊马养的膘肥体壮,崇闻人称他们为“阿道人”,但阿道人对劳作种植、纺纱织布一窍不通,所以拥有着六谷满仓和精美布匹的崇闻国人民,就开始了阿道人的贸易往来,这首先一批发迹的便是关阙城。
随着交流的深入,太宗统领崇闻的顺天十五年,贸道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顺道也带动了周围沧府、岱州和夤水的贸易往来。于是太宗皇便派了当时名震四方的大将谢成济镇守此地,稳稳地把控着这条贸易通道。由于阿道人生于草原,天高地阔,潇洒自由惯了,各个小国之间的打来打去抢来抢去像是家常便饭,虽见识到了贸道城内的富足生活,便萌生了不想花钱抢过来的念头。
说干就干,从顺天十七年开始,便不时有一群小规模的游骑阿道人在周边杀伤抢掠,大将谢成济虽名声在外,文经武略,手下兵强将勇,但奈何这些阿道人心思流氓,他们派小股骑兵试探进攻,打不赢就跑,从不正面对战,崇闻士兵打起来吃力不讨好,谢成济只好将进攻改为加强防守,就这样贸道度过的几年安稳日子却在文乐元年被一个人打破。
此人被称为“巴帖日”,在阿道人的语言中,是马背上的皇帝之意。这位年仅三十的巴帖日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便扫平草原上一半的小国,建立了属于自己国家的军队——“西掖”,颇具威望。拥有了自己军队的巴帖日在边界小规模兴风作浪的蛰伏一年后,红眼的巴帖日终于对贸道关发起了进攻。
谢成济起兵迎战,这时才发现这位往日的邻居已经孵化出了自己成熟的作战军队,但巴帖日轻视了这位攻无不克的大将,最终以崇闻国谢家军为胜结束了贸道关两年的动乱。战后谢成济上疏皇帝——虽巴帖日被降退,但其野心和实力不可小觑,望朝廷趁对方元气大伤的时机派兵攻打西掖,以绝后患。但此时的皇帝刚继位,朝堂之事早就纷乱如麻,况且他并无太宗皇帝的果敢与雄图,遂只是下了到折子加强防守,便了无音讯。
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内阁次辅阎科与兵部尚书廖阶上疏提议“若皇上无法派兵,可采取扶持西南边境小国与西掖抗衡的策略来制衡西掖。”于是与西掖同处一片草原的“古鞑”与“挞鞑”两国在崇闻的扶持下,一夜壮大。彪悍好斗的性格和有限的资源争夺让这三个草原上的部落国家大打出手,互相消磨。此时的谢成济坐山观虎斗,谁稍占上风就上去踩一脚,谁占下风就伸手扶一把。他虽然是武官,但也晓得兵不接刃是战争最好的结局,遂心中不由得对阎科与廖阶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