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段闻的自我认知里,她并不算是富有艺术情趣的那类人。
尽管外界对于美术生的刻板印象多停留在一群另辟蹊径地混上大学,拥有鲜明个性和奇特审美的“未来艺术家”,但她自认既没有属于艺术创作者的非凡灵气,也没有什么能惊艳众人的独到见解。在美院这座象牙塔里消磨了四年多的时光,堪堪考上油画专业的研究生之后,未来在她跟前便化作了一层虚飘飘的雾、一张无从下笔的白画板。她只能习惯性地按照课题创造出一幅又一幅模板化的作品,再等待一个略高于平均分的成绩。既不出错,也不出挑。
何安之却不同。
不知是否和她所从事的行业有关,何安之对“美”有着极具个性的体悟。对那些具有艺术色彩的物件,她常会展现出孩子似的、直接又鲜明的喜爱——正如她总对段闻每幅作品的绘制过程都饶有兴致,并轻易能对它们做出真诚且毫不重样的夸奖一样。
因此,当她在柜台小姐笑意盈盈的介绍下,毫不犹豫地花了小两千买下两张明年才开演的剧票时,段闻并不觉得意外。
四幕喜剧——《海鸥》。
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段闻漫不经心地翻着随戏票附赠的介绍册——她其实很少看俄国作家的作品,那是晦涩难懂的代名词,每一个标点都带着迷晕的色彩。通常直到看完,她都没法准确分辨出每一位主人公的名字。因此,她没翻两页就把那本册子丢进了垃圾桶,一闪身在场馆里东游西荡起来,当她晃着新买的樱桃汽水重新回到柜台时,何安之依旧立在那里。
——她这天穿了一件颇具设计感的缎面长裙,同所有名牌衣服一样,它的面料有着肉眼可见的顺滑轻盈,每当她有所动作,衣摆上普鲁士蓝的印花也跟着垂荡飘漾,似能在她行经过的空气里留下一片浅蓝的雾。段闻嘴里咬着吸管,静静地看她,脑子里无端浮现曾经专业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词——“吴带当风”。
段闻自己生的好看,从小到大因外貌而受到的种种优待令她对这个事实毫不怀疑。她的皮肤是接近蜜样的、柔腻的浅褐色,两颊仍旧稚气地余存着几分肉感,酥软的,将眼下与唇角间的空荡巧妙填充了。她的五官有点混血,高鼻深目,宜嗔宜喜。即便是在高中美术集训的时候,四处飞扬的铅灰炭粉和连日熬夜的疲惫倦怠都没能让她那张明媚如画的脸减色半分。与何安之刚认识那会儿,她也曾笑赞她惹眼的仿佛寂寂群山里一只披着自然光泽的飞鸟,鲜亮灵巧,充满生命力。
不过此时此刻,她相信“惹眼”一词用在何安之身上会更为贴切——因她只是那样慵然的环臂伫立,静默地注视着宣传屏,便将段闻的注意力轻易夺去了。这种无形的吸引或许也是她惯常认知的另一种佐证——年长的女性,永远有一种隐晦的诱惑力。
于是,她慢慢挪到她毫不拘束的恋人身边——艺术中心的旋转式玻璃吊灯所倾泻下的灯光是流动的,一阵阵从何安之脸上跳跃而过。她的睫毛很长,半垂着眼,每当灯光正好投到她身体上方时,便会有成片的光点坠进她眼底,和睫毛一起闪动。段闻看了一会儿,心砰砰直跳。她的右手滑进何安之的掌心,握住她的小指轻轻摩挲:“姐姐,我们早点回去吧。”
何安之的眼神从屏幕上离开了,她的头缓缓偏过来,目光投到段闻脸上——那一眼是柔软的问号。
“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段闻把下巴搁在她的肩头磨蹭着,轻声笑道,“今天我剪指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