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强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溶洞外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看了看左腕上的手表,凌晨两点钟,围剿行动已经过去67个小时了。
微型战损通报仪上的数字显示142,也意味着这次参赛的300名精英军官,已经被淘汰过半了。
一阵武装直升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在张小强所在的断壁悬崖上空盘旋着。
张小强戴上了远红外夜视眼镜,拿起了防潮垫上的191精准步枪,打开了保险,侧身站在了洞口。
武装直升机上的探照灯亮起,缓缓的下降,灯光来回的照射着附近的崖壁。
在距离洞口还有20多米的时候,张小强迅速瞄准武装直升机,一个连发压制射后,武装直升机顿时冒起了一阵白烟,意味着机毁人亡,失去了继续围剿的资格,并且立刻退出了围剿行动。
张小强把枪背在身后,戴上军用护掌手套,迅速的沿着洞口,攀爬而上,离开了待了几十个小时的藏身点。
外面寒风凛冽刺骨,张小强快速爬到了崖顶,匍匐在地,环视了一下四周。
远处一辆高地武装越野车疾驰而来,两道车灯照射出的光柱格外刺眼。
张小强测算了一下距离,风速,风向,调整了射击模式,在高地武装越野车还有六百米的时候,放开了精准步枪前端的两脚架,连续的单发精确射击着远处驶来的车辆,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高地武装越野车戛然而止,车上几道白烟冒起。
张小强迅速收好枪支,转换方向,身影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之中。
此时漆黑的空中,一架侦察无人机悄然滑行而过。
围剿行动指挥部里,一名身着上将肩章军装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身材魁梧,威严的站在液晶大屏幕的对面,仔细的注视着由侦察无人机,实时传送回来的红外夜视高清画面。
低吟道:先前围剿行动太顺利,现在有些太大意了!真正的精英刚一露面,就吃了那么大的亏。不过也好,让你们知道天外有天,也算是一种激励!
随即传令下去,一支围剿分队的特战小分队,沿着张小强消失的方向,围捕了过去。
张小强并没有走远,只是借着夜色在附近转了一圈。
仔细观察了天空,确认没有了侦察无人机后,做了反追踪措施,又返回了原先藏身的溶洞。
把洞口重新做好伪装后,喝了口水,检查了一下枪支弹药,给精准步枪重新换了一个弹匣,把空弹匣压满子弹收起后,躺在了防潮垫上,闭目养神起来。
不久后,一小队装备精良的围剿特战小分队,从崖上搜索而过。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张小强拿出淡水和军用口粮,稍微补充了下体能。
看着包里还只剩下的一袋军用口粮,和一瓶水,想想还有四天的时间,不觉笑了起来,争取三天之内结束战斗,最好两天。
看了看微型战损通报仪,显示着129。
熬到了晚上,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张小强站在洞口,仔细倾听起崖上的动静。
白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波围剿分队的搜索围捕队员,
她蛰伏隐藏的累,对方搜索围捕的同样更累。
确认了崖上无异后,收起了防潮垫在包里,背好枪支,戴上了远红外夜视眼镜和军用护掌手套,沿着洞口攀爬了上去。
爬到崖顶,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了附近一处地理位置最佳的藏身伏击地点,窝了起来,决定守株待兔。
因为张小强仔细的观察了附近,这块区域是很好的藏身隐蔽之所。
但也会是围剿分队的重点关注区域。
所以节省体力和精力,守株待兔伏击,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式。
何况她也有所观察到,围剿分队的搜索围捕范围很大,所以负责搜索围捕的队员,都很分散,每个小分队基本就是八到十人左右。
这对于喜欢以小博大,险中求胜的张小强而言,守株待兔的狩猎方式,无疑最佳。
最重要的是,这些负责搜索围捕的围剿队员,身上都带有补给和枪支弹药,这才是她最关心的。
虽然不能对一起参赛的军官队友下手夺取物资,但是对敌人下手,她还是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的。
但没想到,很快就有了不小的收获。
围剿分队八人的武装小分队,在搜索围捕这块区域而过的时候,被张小强的快速连发速射,几秒钟的时间就解决了战斗。
有的小分队队员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刚举起手中的枪,身上就冒出了被淘汰出局的白色烟雾。
张小强收获了十瓶水和六袋军用口粮,还补充了一些枪支弹药。
趁着夜色,又快速的换了一个伏击位置,藏身后,观察了四周。
拿出水和军用口粮,毫不吝啬的补充起体能消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