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茶炉烧得通红,其上水声沸腾,咕噜咕噜冒出来一些蒸腾的白气。
赵允小心翼翼瞧着赵翦的脸色,又汇报了一件乐事:“今日城中,忽然流传开一首诗歌,是赞美殿下,讽刺公子烜的,容臣念给殿下听。”
赵翦倒了一杯热茶,握在手中,“念。”
赵允清了清嗓子,精神抖擞,声情并茂地念诵出来:
“瑞雪皑皑,丰年蒸蒸;
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显允君子,征伐役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君子于役,于国于民。
瑞雪皑皑,丰年欣欣;
京畿城闭,人心惶惶;
有匪公子,鸡鸣狗盗;
公子无良,其待若何?
公子无良,窃国者侯。”
若不是茶水太烫,还未来得急饮入口中,赵翦只怕会失控喷出茶来。
他噗嗤一笑,念了最后三句:“有匪公子,鸡鸣狗盗;公子无良,其待若何?公子无良,窃国者侯。谁这么大胆,作这样的歌谣明朝暗讽公子烜锁城窃国。我的烜弟,只怕要气炸了。”
“是呢!今日朝野上下,都在讨论这诗歌的内容,特别是上阙赞扬殿下陈兵伐齐,乃是为了家国民众,下阕一转,陈述公子烜近日的封锁城门的行径,更直言不讳说他包藏祸心,乃是为了争权夺位,窃国为王侯。”
赵翦眼中的笑意转为好奇:“作此诗者,有意思……可能查到源头?”
赵允当即领命:“臣这就去查!”
赵翦淡淡道:“切勿打草惊蛇,以免让赵烜注意,若找到作诗者,不必惊扰,记得暗中予以保护。”
“诺。”
赵翦不记得自己麾下,有这样敢于公然与赵烜宣战的幕僚谋士。
若真是他下面的人,赵允一早就会带着作诗人的名字来汇报领赏。
他很想知道,这样一个敢于激昂文字,借诗讽刺的人是谁。
不管此人是单纯的看不惯赵烜的做法也好,还是敏锐地知道什么内幕,总归这首流传开来、朗朗上口的诗歌,都会让赵烜对此人痛下杀手。
而赵翦很想结识这位有胆识有文韬的人。
更或许,这首歌谣还会逼得赵烜提前动手。
这样,赵翦就不必再藏身于此,才能直接出去清君侧,讨伐逆贼。
*
今日的邯郸城,守卫比平日更为森严。
一队又一队王城守卫,在大街小巷来回巡逻,似乎在找什么人。
只因昨日。
天色还未亮的时候,一位形容邋遢的乞丐,边用筷子敲打在破碗上,口中边唱着歌谣:“……瑞雪皑皑,丰年欣欣;京畿城闭,人心惶惶;有匪公子,鸡鸣狗盗;公子无良,其待若何?公子无良,窃国者侯”
他边走边唱,声音传入这条街上的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睡梦中。
起先,没人知道他在唱些什么。
有早起起夜的人家,开门见到一个疯疯癫癫的乞丐停在自家门前,还觉得晦气,便泼了一盆水咒骂几声,将乞丐赶走。
那乞丐不以为意,继续摇头晃脑,边走边唱。
天色渐亮,睡梦中的人们陆续醒来。
有启蒙正识字的小儿,听见了乞丐的唱诵,也跟着念;有目不识丁的妇人,听得一遍,觉得朗朗上口,便当作摇篮曲唱给襁褓中的婴孩听;有赶早上私塾的学子听见,深以为然,便在同窗之间悄然传开……
有出宫采买货物的宫人,听着这新鲜歌谣,将之带入宫中。
短短一个早上,这首横空出现的诗歌,飘得满城都是。
从市井到朝堂,从民间到王宫。
王后听见的时候,处置了第一个传唱的宫人,并顺藤摸瓜,辗转得知了这歌谣的源头,来自一位污脏邋遢的乞丐。
于是便下令,搜查抓捕城中乞丐,比对声音,肃清来源。
城中的乞丐莫名被抓在大牢之中,为首的将领带来一卷竹简放在他们面前,放话:“谁能念出此卷上的诗歌,重重有赏!”
听到赏字,一群乞丐眼中发亮,如恶狗扑食,争相抢着那卷书简。
场面一度混乱,连此间的典狱都险些镇不住这些刁民。
“都给我安静点,排好队来!人人都有机会看,肝胆扰乱秩序者,有如此案!”任然是那个将领,一抽腰间佩剑,在旁边的案牍上砍了一下,冷声厉喝,才将这些嫌疑人震慑住。
安静下来的乞丐老老实实捧着书简,打算领赏。
可一打开,却都不识字。
偶有识得几个字的人,也念得磕磕绊绊,一帘之隔的后面,战战兢兢坐着那位唯一见过那位乞丐,并且亲耳听过他声音的百姓。
将领提醒他: